您的位置: 会议会展>创新博览>

九○后创业者,“理想国”里来相会

发布时间:2015-08-11 08:33:44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张盖伦  |  责任编辑:苏菲

    8月9日,位于北京朝阳的创业孵化器“理想国”内,一场关于“90后”创业者的访谈活动进行到了提问环节。

    观众席第一排的一名男生举起了手。他站起来,对着台上嘉宾自我介绍:我是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我还在英国读大学。我是94年的,比你小1岁。然后,他提出了问题:“刘总,您怎么看待留学生创业?”

    被称为“刘总”的,是访谈活动的嘉宾,来自清华大学的大二学生刘一锋。他创立了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印着清华大学logo的名片上,他为自己列出了两样头衔:热能工程专业学生以及公司CEO。

    “我跟你一样,也是94年的。”刘一锋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纠正了自己的年龄。他穿着白衬衫和黑色西裤,职业化的装扮掩去了他的学生气。

    本次访谈的主题,是“清华大二技术男为何登上央视头条”。前不久,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刘一锋凭借公司的柔性晶硅电池,拿到了600万的投资意向。这在诸多想创业的年轻人看来,算是走上了成功之路。

    其实,“九几”年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九”开头。这群人都被笼统地称作“90后”创业者,并因为彼此的出生年份,天然地获得了集体归属感。

    陈日婷尝试帮助的,就是这群人。三个多月之前,23岁的陈日婷创办了深圳一起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将其定位于“为90后创业者助跑”。“我不是鼓励90后创业,而是想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陈日婷说,与其说90后创业不靠谱,不如一起把它变得“靠谱”。

    当然,即使是陈日婷自己做的这件事,也被质疑为“不靠谱”。公司目前正式运营仅仅两个月,活动已经办了好几场。为了宣传公司,陈日婷要先推销自己。“90后创业人物访谈”的第一期,陈日婷就作为嘉宾出席。

    “有人说,连产品都没有就出来‘卖’了。”小姑娘大方地调侃自己。而初创期收到的嘲讽,反而坚定了她的方向。“可能有一些人刚想行动,就被诋毁的声音打消了创业的念头。我希望帮90后把梦想变成现实。”她理想中的“一起上”,要打造成为青年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和资源共享平台;她特别想要帮助的,是“家穷+非名校毕业+颜值低”的90后创业草根。

    陈日婷相信“抱团”的力量。虽然从上一份工作离职不久,但她已经迅速织起了自己的人脉网。这次从深圳来北京做访谈,陈日婷也高效地敲定了场地、参会嘉宾,搞定了赞助商,并召来了上百名听众。

    “若你有足够决心,就能吸引很多人来帮你。”当时要来北京做访谈活动,陈日婷发了条朋友圈,寻找合适的场地。通过朋友的朋友,免费提供场地的人出现了。他也是名90后——孵化器“理想国”的创始人高正威。

    “我做创业孵化器,已经做了五年半。”这2500平方米的“理想国”,承载着高正威的理想。他不去考虑哪些项目最可能给他带来回报,“我们做孵化,而不是筛选”;创业团队每人每年交99元,就能参与“理想国”内的各类活动和培训,饮料茶水随便喝。下一步,高正威还要做给创业者的公寓,让他们住得舒服体面,样板房都已经搭好。

    “我是从创业者过来的,我知道创业的苦。”高正威用卖丝巾的方式挣出了第一桶金,然后将钱反哺给创业路上的后来人。面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请求,高正威指了指“理想国”内一个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采访他们呀,这个项目特别好!

    高正威的曝光率并不高。他说,在自己没有准备好以前,还是踏实做事为好。

    他指的那个小房间,实际上是一家020理发店的体验店,一共只有4个位置。24岁的葛艳俊低头看着手机,等待着可能出现的客人。

    他的创业项目倡导的是“十分钟速剪”:二十元钱,只剪发,不废话;没有洗发,没有按摩,没有办卡推销,将理发这件事“纯粹”化。出生于1991年的葛艳俊,是个连续创业者。2009年,他开始创业,之后因种种原因离开已经步入正轨的公司;2014年,在汽车后服务市场还没有如今这么火爆的时候,他做了一个020洗车App“易洗车”。这个项目曾经非常接近成功,在发家地东北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最终还是归于沉寂。葛艳俊至今痛心自己当初本来站在风口,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没能及时拿到投资实现产品转型,成为众多创业失败者中的一个。

    短暂的沉淀之后,葛艳俊再次创业。他没想过找份工作,而是愿意继续折腾:“找工作的生活不适合我。” 他的微信签名写着:青春——要么迷茫,要么疯狂!

    “一起上,一起干,一起爽!”一墙之隔的会场上,“90后创业人物访谈”结束了。所有嘉宾和听众上台合影。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喊起陈日婷公司的口号。相机里,留下一张张年轻的、笑着的面庞。

    然后,座椅归位,背景板撤下,易拉宝收起。“理想国”还将迎来下一场活动,下一次项目路演,和下一批创业团队。来到“理想国”的年轻人,在焦虑,在等待,也在期盼。(科技日报北京8月10日电)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