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会议会展>研讨论坛>

唯有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发布时间:2015-09-01 09:29:54  |  来源:中国质量报  |  作者:郑建玲  |  责任编辑:苏菲

    本报记者 郑建玲

    自今年5月《中国制造2025》公布以来,聚焦智能制造加大创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力度,不断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突破关键技术、融合推动制造、协同创新发展”主题各抒己见。他们一致认为,缺乏高端技术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眼下急需突破的难题。中国制造业唯有创新,加大智能制造力度,才能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2万亿美元,自2011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以机电产品举例说,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2.1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31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6%。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国。

    尽管中国制造在许多领域已经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但大而不强仍是其不争的事实。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重大装备处副处长叶猛在所做的《智能制造与产业革命》演讲中说,目前,中国制造业在4个方面存在短板。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2013年用汇2313亿美元,超过石油;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造成的直接质量损失逾2000亿元;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弱,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

    李冶也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眼下存在着两大不足:一是对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高,二是缺少一批像GE、西屋、西门子、三菱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展与咨询部主任王琨在提及我国电机制造业发展时说,目前,我国高能耗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外差距高达10%,电机系统及电机与拖动设备的运行效率与国外先进技术相差20%,急需推广高效电机,淘汰低效电机。

    与会专家认为,除了自身底子还不够厚外,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新一轮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高度融合的产业革命中,正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内部因素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由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从外部因素看,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正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大力推进制造业复兴,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同时,以印度、印尼、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产业转移,抢占制造业中低端市场。

    叶猛介绍道,为保持全球领先制造优势,英国于2013年提出了“高价值制造”战略、德国于2013年全面实施工业4.0战略规划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于2011推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这些战略的主攻方向都是智能制造,旨在抢占全球市场话语权。

    针对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发展现状,与会专家纷纷支招。

    李冶说,面对我国能源消费量大、资源可持续发展乏力的现状,能源装备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革命,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王琨认为,推广高效电机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同时,应充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其核心是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好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

    叶猛则强调指出,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处于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应从国情出发,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政府应为智能制造实施提供方向性指导,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创新和示范推广及产业化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市场竞争中带来的产品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价格成本、能耗等问题,将倒逼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