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合作>优化配置>

模式创新提升海事产业链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6-05-04 13:08:43  |  来源:国际商报  |  作者:李鹏  |  责任编辑:伍晓敏

模式创新提升海事产业链竞争力

“仅一年之内就涌现出首单海工结构物视同出口租赁贸易、首单船舶联合跨境租赁、首单委托购买租赁、首单外币支付境内售后回租设备价款等多个新模式。”东疆国际航运和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晖说。

记者从4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海事金融(东疆)国际论坛了解到,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对海工产品融资租赁,乃至海事金融整个产业链发展,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截至2016年4月,东疆累计注册单船公司110家,国际船舶租赁资产达37亿美元,占全国83%。海上钻井平台租赁资产14亿美元,占全国100%。

第二届中国海事金融(东疆)国际论坛以“全球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海事金融发展的探索、创新和持续培育”为主题,秉承“开放、创新、务实、合作”的精神,深入探讨海事金融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和新趋势,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合作共赢。

东疆持续推动租赁改革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天津自贸区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754家,租赁飞机累计超过600架,约占全国的90%,租赁船舶达到80艘,约占全国80%。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的示范区,通过持续推动租赁改革创新,租赁产业已经领跑全国。

2011年,国务院出台专门文件,允许在东疆开展国际船舶登记、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租赁业务创新试点。2012年和2013年,国家继续支持东疆开展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

李晖说,近年来东疆持续创新,探索出离岸租赁、出口租赁、进口保税租赁、异地海关监管租赁、出口转内销租赁、加工贸易转内销租赁等租赁模式。

目前,东疆已成为租赁企业进行境内与境外、保税与非保税租赁资产配置和开展在岸与离岸租赁资产和债权公示、交易、流转的综合平台。

在本届海事金融论坛上,国家级租赁和新金融产业园起步区宣布在东疆保税港区建成投用,将成为“东疆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促进租赁产业在东疆集聚。

此外,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外运长航(天津)海上工程有限公司将开展船舶租赁业务合作,共同拓展风电安装船市场。东疆保税港区与利比里亚船舶与企业登记处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将为东疆更好地落实国家“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试点”提供助力。麒麟资本有限公司与马士基航运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在东疆保税区联合发起设立国际海事及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开展海事及物流股权投资及相关业务。

整合产业链规避航运市场风险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和油价下跌,全球市场需求乏力,船舶、海工市场正在经历严酷的寒冬,弃船、停运、海工项目暂停等不景气现象给目前的船舶融资市场带来了较大挑战,众多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面临大量违约和潜在违约风险。

中国是世界船舶制造和航运大国,大力发展海事金融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高端制造业走出国门具有重要意义。

东疆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东表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中国海事金融企业仍面临税收等方面的劣势。天津将加强制度创新和专业服务力量建设,推动中国海事借助自贸区建设的契机,积极参与全球角逐。

国家开发银行船舶融资中心专职副主任顾安表示,从发展趋势来看,银行贷款特别是出口信贷仍将是航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银行贷款有向财务稳健的大型航运企业集中的趋势。

除银行贷款外,航运融资的另一主要渠道便是融资租赁。近两年来,国内落地的船舶及海工租赁业务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有工银租赁、民生租赁等公司完成了多单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以民生租赁为例,2015年已完成超大型集装箱、环保型散货船、高端海洋工程船等75条出口船舶租赁。

民生租赁副总裁乔凯说,船舶及海工产品出口仅仅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装备“走出去”需要将装备、技术、管理以及资金多方面元素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合作伙伴开始在海事产业上下游进行延伸,并以工程总包的形式提供服务。民生租赁现在不仅仅局限在船舶和海工装备出口,而是广泛涉及相关领域包括油田工程、电力工程和新能源工程等领域。”乔凯说。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