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合作>国际创新>

稳加贸发展:向西+创新

发布时间:2016-05-19 16:06:06  |  来源:国际商报  |  作者:刘明  |  责任编辑:柏小金

在加工贸易出口已连续14个月负增长之时,国务院再出“大招”,引导“出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向中国中西部集聚。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家不断为加贸企业轻装前行创造条件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摆脱传统思路,通过创新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加贸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逐步成长为外贸大国的进程中,加工贸易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高附加值产业对要素成本保持“钝感觉”不同,加工贸易对要素成本的变化极为敏感——成本降低,游聚而来;成本提高,转身离去。加工贸易与生俱来的“游牧”特性近年来正在中国不断显现,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已连续14个月负增长,成为当前外贸增速相对比较低迷的主要原因。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在14条举措中,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着墨最多,明确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虚位以待与“腾笼换鸟”

“中国外贸需要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条腿’走路。”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一般贸易对外贸的支撑作用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当前稳外贸更需要在加工贸易上做文章。然而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各种要素成本提升较快,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确实越来越难做,近年来呈现出转移之势。”

“相较于转向海外,国家更加鼓励加工贸易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白明看来,中西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承接加工贸易的条件,“一是当前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大为改善;二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中西部地区已由过去的‘内地’变为如今向西开放的‘前沿’。”

中西部地区可谓虚位以待,而东部地区也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腾笼换鸟”。

《意见》指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腾退用地经批准可转变为商业、旅游、养老等用途。“东莞等地确实走了一些加贸企业,但也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填补进来。实际上,东部地区在‘腾笼换鸟’方面已经见到成效了。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不必一味盯着货物贸易,包括商业、旅游、养老在内的服务贸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点。”白明说道。

政府做“减法”企业做“加法”

谈及《意见》中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举措哪条最为“给力”,白明评价称,“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是一大政策亮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企业、降低成本”。

实际上,在国内四大自贸试验区内,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正在陆续落地,让加工贸易企业得以轻装前行。

比如,福州海关和厦门海关共同推行的单耗信任审核,就允许企业在单耗申报时,海关仅审核申报单耗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而对准确性和真实性采取事中核查或事后批量复核加强监管。此举极大地提升了通关速度,将原来每批次单耗审核从7天缩短到15分钟。又如,厦门海关推出的保税料件交易,允许加工贸易企业在厦门片区指定区域内,选择以保税或按实际成交价征税的方式,将剩余料件交付给有需求的其他企业,这比以往大幅节省了物流费用,缩短了时间。“这些举措都是对实施多年的旧政策的突破,不少是根据企业需求量体裁衣制定的,最终实现贸易和监管的无缝衔接,对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十分有利。”海关总署三级专家、福州海关自贸工作组副调研员黄家东如是说道。

在政府积极做“减法”的同时,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有赖于企业多做“加法”。

业内人士指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自主权和话语权。因此,今后发展加工贸易不能延续旧有的思路,不是一味盯住“量”,而更应注重“质”的提升。

值得庆幸的是,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征程中,一批企业已经率先迈出了步伐。在前不久闭幕的第119届广交会和2016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上,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均发现,很多曾经的加贸企业或是逐步增加研发、设计、接单、财务等企业总部要素,将消耗资源多、附加价值低的生产环节逐步转到欠发达地区,或是同时创建自主品牌,拓展内销市场——它们已经走在转型升级的路上。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