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会议会展>研讨论坛>

北京市民政局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发布时间:2016-12-13 16:41: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金兰  |  责任编辑:朱曼硕

12月10日晚北京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城管局以及北京120急救等部门联合“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小组,巡查流浪人员栖身之处,为他们送去温暖。

根据部署,救助站人员、物资到达哪个区,哪个区的区级公安局和城管局也都会同步到达现场。而且,车队里还有120救护车。

北京市民政局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友文介绍说,若碰见危重病人,还可以紧急就医。随时上车~

桥洞下的流浪人员。

12月10日20点20分,水、食物、棉衣、棉被已经准备好,救助队伍整装出发。当天晚上将对海淀区中关村南北大街、五道口、以及朝阳区东大桥、通惠河区域等等处进行巡查。

行程是流动的、随机的,只要在路上发现流浪人员,就随时停车救助

救助人员抱着军大衣棉衣,提着热茶,向地下通道走去。

21点,专项行动小组来到中关村南大街以及学知桥底,巡查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身影,但在学知桥一个桥洞里有棉被等物品(难道已经听到消息是在躲避吗?)

21点4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北三环蓟门桥东南角的一处地下通道,在在西侧墙根儿地上,有7、8名流浪人员在空荡荡、冷清清的过道里露宿。除体感外

  没有暖气,过道里如果刮风的时候更加冷。几个人的被子都很薄

救助人员正与徐姓男子交流。他们离开前,徐姓男子眼角挂泪。

这几位露宿于此的人员,都是等着接戏的群众演员,依靠附近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赚钱,一次大约能挣70-80元钱。救助人员立即把一床厚被子给二人盖上。

“您愿意接受我们的救助吗?”救助人员蹲在一位徐姓流浪男子的“床位”旁边问道。徐姓男子对救助人员标志非常熟悉,觉得非常亲切,也许经历了许多的人生酸甜苦辣,在与救助人员的交谈中,他敞开心情,眼角有些泛泪。但同时,他也拒绝了救助人员,表示不愿意去救助站接受救助,“我不去,我这儿还等着接戏呢。还不想回老家。”救助人员又挨个询问其他几人,都遭到了拒绝。救助人员便把棉衣、棉被、泡面、火腿肠留给他们。大约22:2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朝阳区东大桥地区的一个地下通道,发现一位救助对象。男子自称来自浙江台州。

救助人员刚在他身边时,他很抗拒,蹲在墙根儿,用手抱住头,不愿露脸。两名女救助人员把热茶和热面坚持递给他后,他才回过神来,介绍自己的情况。他说之所以前几天还有救助人员来给他送被子和吃的过来,不过后来不小心丢了。

救助人员给该名男子披上棉衣。

该男子表示愿意接受救助站的救助,希望救助站能帮助找到一份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工作,再也不要像以前的单位一样。

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实际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不很容易。

救助对象进站需自愿。就如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吴绍章说的, 像那些长期流浪的人员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般不会接受救助。

在当天晚上的的东城区、西城区“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巡查,我们在西直门地区过街通道里遇到的老人,看到救助人员来了,就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走,工作人员想给他泡面,给棉大衣,但他拒绝接收,直接把工作人员送给他的大衣扔到地上了。老人情绪激动,要求救助人员赶紧离开。 

看见救助人员,这位老人情绪激动。

在救助站有吃有喝有住,为什么流浪人员不去呢?

流浪人员的流动性大、身份数据不完整、部分人员不愿接受救助,仍有不少流浪人员在寒夜苦熬,生存权益没法保障;而“发现难”、“管理难”等瓶颈和薄弱环节,也让救助机构“有心无力”。

有专家认为,从救助制度设计上确保对流浪人员的救助才是治本之策,应从源头抓起并加强后期救助。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救助流浪人员应区别对待,对于户籍信息明确且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以“投亲靠友”的形式进行救助;对于确实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者,我国城镇和农村都有相应的保险制度,基层政府应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安置,从源头上避免他们流落在城市。

也有相关专家认为,民间公益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医疗救急机制、卫生状况不过关、社会捐助资金管理混乱等,政府仍应在救助工作中发挥“兜底作用”。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只对流浪人员进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救助人员参与救助。

民政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自2010年起已连续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作为历年冬季公益慈善活动的一个“规定动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起到了传播人间温情,体现了社会关爱的意义。

自民政部10月27日发布《关于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的通知》之后,北京民政、公安、城管部门及各级医疗单位、慈善组织积极响应,投入力量,各尽其责,开展了多种多样具有针对性的救助工作,为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困难人员解决当务之急。

每天都在进行救助工作 不愿意接受但一定让你知道怎么求助

自从入冬以来,这样的救助工作几乎每晚都在进行。只要遇到露宿者,救助人员就会上前耐心地询问,细致地告知救助政策,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而像上述不愿意接受救助的群众演员,救助人员为他提供了御寒衣物和食品。

“虽然有的街头流浪乞讨等街头生活无着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但我们还是要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知道求助的渠道和方法。”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统计,自今年入冬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500多人次接受救助,发放救助物资800余件。 

2016年11月8日-2017年3月15日 救助站24小时热情接待

在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各救助管理机构坚持并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度,热情接待来站来电的求助人员,让求助人员在寒冷天气中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时,救助管理站积极实行开放式救助,特殊时期可在流浪乞讨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活动区域增设开放式临时救助点或避寒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备足御寒物品,方便流浪乞讨人员、露宿人员就近受助避寒。

12月9日晚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临近结束时,已经23:28分。

北京将发放5万张救助信息卡 市民可凭卡片信息参与救助流浪乞讨者 

王友文表示,对于流浪人员来说,各区救助机构都已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宣传或发放救助卡片,告知救助渠道,但有些市民可能并不了解。

“有时市民看到了街头流浪人员需要帮助,但可能无从下手。” 

参与救助的北京和风事务所留给救助对象的救助联系卡。上面标示着该事务所所能提供的救助服务范围。

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印制了5万张救助信息卡,将本市救助工作的政策信息、救助站提供哪些服务、市民如何参与救助等信息印在上面,最重要的是还提供了16区救助管理站的联系电话和具体地址,并提示遇到紧急情况可拨打110和96156求助。

从下周开始,这5万张救助信息卡将通过社区向市民发放,让市民了解和参与救助工作。(图文;金兰)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