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未来之星>舞蹈才艺>

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31 10:04:25  |  来源:甘肃日报  |  作者:

何卫平

  |  责任编辑:朱曼硕

何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改革发展全局,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甘肃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规律,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有效作为。

“十二五”以来,甘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5%提高到52.1%,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由43.08亿元提高到150.05亿元,产学研耦合度由19.2%提高到33.5%,年专利申请受理量由3558件提高到2027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45件提高到1.93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从25位提升到18位。但也应看到,在甘肃综合科技水平排名显著提升的同时,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还存在明显差距。2015年甘肃地区生产总值6790.32亿元,增速比上年增长8.1%,但总量仅为全国GDP总量(676708亿元)的1%,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排名为第27位;甘肃全省人均GDP为26209.56元,仅为全国人均GDP(49228.73元)的53.24%。为什么甘肃的科技发展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需要深入分析这种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好地寻求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途径,促进甘肃经济加快发展。

甘肃综合科技水平排名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甘肃在前沿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方面有明显优势,依托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新材料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有明显的优势。二是甘肃作为原材料工业和传统产业大省,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依托兰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华天电子公司等重点企业,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有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三是甘肃创新资源集聚条件具备。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新区、兰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酒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军民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为基地和平台,产业集聚发展有一定成效。四是甘肃农业科技进步成就显著,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子产业、啤酒花生产业、中药材产业、葡萄酒制造、特色农产品产业等优势明显。

甘肃科技发展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甘肃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13年,全省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07%,低于全国1.01个百分点;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两化融合程度不高。甘肃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比重高,产业高端化水平严重不足。国有大型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信息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较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2013年甘肃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96个百分点,居于全国中后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四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水平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甘肃的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农业新技术、生物医药和提升农产品产业技术等方面,整体表现为前沿基础研究能力较强。但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新技术发展乏力,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发展成效不明显,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不足。五是开发区对区域转型发展的带动支撑作用不明显。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平台数量尚可,但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甘肃特有的带状、狭长的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甘肃科技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学研产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开发区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加快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着力发展新材料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与通讯产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