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会议会展>招商引资>

文明成为张家港最亮丽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7-04-07 10:02:09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高坡 李仲勋  |  责任编辑:朱曼硕

聚焦江苏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之三

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史上值得记载的一天。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同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随之,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的热潮在大江南北迅速掀起。

从获评第一家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到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张家港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文明成了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与时俱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放大“文明张家港”品牌效应,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丰硕成果,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张家港答卷”。

“这是一场已持续22年的大接力”

在市文化中心文明张家港展示馆内,一幅幅图片详细记录了这座城市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的奋斗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领着大伙儿从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开始,一步一步让文明素养在这片曾经贫瘠的江边沙洲生根开花,后来叫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也由此发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成为张家港人鲜明的精神品格。

从抓卫生环境到培育市民文明习惯,从提升城市品质到促进城乡一体文明,22年间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更换了8任,但精神文明建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没变。2016年7月召开的张家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文明引领”依然是今后5年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到张家港工作后,我深切体会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一道‘必答题’,这是一场已持续22年的大接力。文明城市创建已成为干部群众的一种高度自觉。”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在张家港市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兼市文明委主任,每年春节上班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这种看似寻常的一以贯之,其实是张家港人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张家港市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每年由市文明办牵头对机关、乡镇进行考核,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权重达到50%。

2014年10月13日,中央文明办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200多名与会代表骑着公共自行车穿行于市区大街小巷,对张家港市随机进行文明创建“样本抽检”。会后,全国有400多批次考察团接踵而至。在一片片赞叹声中,张家港市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埋头找不足、补“短板”。市文明办牵头面向全市征集“最希望改善的不文明行为”,收到市民反馈意见近千条,归纳出90多个方面的问题,一项一项抓落实、促提升。

“空气中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味道”

行走在沙洲中路步行街,处处收获感动。街区落地灯箱,展示着一位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商场外张贴着信用星级和微信号,手机扫一扫,商家诚信度一目了然。4月4日下午,步行街头的“诚信驿站”里,志愿者们正为特殊学校的孩子组织义卖,一位来自廊坊的小伙子掏出30元买了个小玩具,他对记者说:“这里,空气中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味道。”

“创建文明城市,关键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必须采取多种接地气的举措,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们的心灵。”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在文明创建中,张家港市围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让人们投身道德实践。

志愿服务成为城市文明新景,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3月,一场“特殊的婚礼”刷爆了张家港市民的“朋友圈”。山东小伙王克飞和张家港姑娘陈衍谚是两名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相识、相知、相爱。他们的婚礼也全部由志愿者操办,简单而隆重。目前,张家港市志愿团队达909支,平均每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3个,注册志愿者5.8万名,累计服务时长达109万小时。

走进张家港城东街道梁丰社区,但见17间小木屋一字排开,从“家庭能量屋”到“外来工自助洗衣房”,从青少年礼仪教育到老人休闲娱乐,这里应有尽有。梁丰社区是老旧小区,社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填平水沟,整理高压线走廊,修好道路,建起了这个别具匠心的“小木屋文明驿站”。

“突出市民主体,融入寻常生活,让文明创建从行政推动变为全体百姓踊跃参与的全城联动。”张家港市市长黄戟说。文明创建常抓常新,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变迁,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在张家港始终未变。几年前,张家港市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开发“城市e管家”信息平台,市民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参与城市管理,为文明创建建言献策。

全员浇灌文明花,全民共享幸福果。如今的张家港,全市建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加上社区阅读服务站、24小时图书馆驿站、最美阅读空间、森林书屋、图书漂流亭,实现了知识分享、书香传递;网格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将“最后一公里”转化成了“零距离”;所有村(社区)均建成综合服务中心,“城保”覆盖率达99.6%;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新市民积分管理,为新市民创造同城化教育、医疗、居住条件;暨阳湖、梁丰湖、沙洲湖等城市“绿肺”,彰显着独特的生态魅力……文明创建让生活更美好,在张家港成为可以触摸的生动现实。

“文明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力量”

张家港市通过多年的文明创建,不仅塑造了城市鲜明的精神特质,也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多年居于全国百强县前列。2016年,张家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7亿元、增长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亿元、增长9.1%;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万元、增长8%,再次荣登全国百强县三甲。

去年底,张家港市“社区协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项目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成为全国获奖的唯一县级城市。的确,在广大投资者眼中,张家港市是一个讲诚信、守法治的城市,有着一流的亲商环境。道康宁,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正是看中张家港市的城市环境而不断追加投资,拿出约18亿美元,在张家港建立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有机硅综合生产基地之一。这家外企还积极出资,赞助鹿苑志愿者协会“东渡环保行”志愿服务项目,搞起了环保公益活动。类似这样因青睐张家港文明环境而选择扩大投资的企业还有很多。

“文明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力量。在‘两聚一高’新征程中,文明引领是我们集聚创新资源、实现‘转型出关’的重要利器。”朱立凡说,从能级来看,张家港是个小城市;从区位来讲,相比苏州其他县(市)并不占优。面对这些限制因素,如何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保持对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要靠精神文明这个强大竞争力。

对此,意发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办人周炳深有感慨:“在这样一个昂扬向上的文明城市创业,我们很容易受到感染,总觉得形势催人、不敢懈怠。”周炳留学归国后,由张家港市人才办牵头,与民营企业江苏骏马集团达成合作,双方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公司,周炳以100万元现金和技术持有51%股份。通过人才办牵线,张家港市目前已有50多个引进人才与本地企业家成功“牵手”,在双方的热情拥抱中诠释“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型商业文明。 本报记者 高 坡 李仲勋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