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国>四季食材>

“我们都会老,得给小辈们做个好榜样”

发布时间:2017-08-14 12:29:22  |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袁毓菁  |  责任编辑:王建泉

海居民赵克兰、周时运夫妇有8位“父母”:双方父母、赵克兰亡夫的父母和一对邻居老夫妻。为8位老人洗衣扫屋、买菜做饭、侍病喂药,夫妻俩任劳任怨,一做就是30多年。

如今,8位老人中的7位相继离世,赵克兰夫妇又当起“老伙伴志愿者”,“认领”了5位独居老人,继续着他们的孝亲敬老行动。

因孝结缘敬老同心

赵克兰和周时运可以说是因孝结缘。33年前,赵克兰的丈夫因工伤猝然离世,留下4岁的女儿和年迈的双亲。一年后,有人为赵克兰和周时运牵起红线。赵克兰说:“我舍不下公婆,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嫁。”周时运马上答应了。原来,周时运不仅侍奉着父母,还一直照顾着邻居孙老夫妇。这对同样具有孝心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共同承担起照顾8个老人的重担。

1999年,赵克兰父亲脑梗瘫痪,她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直到2002年父母去世;2003年,前夫的母亲得了胃癌,赵克兰陪着老人求医问药5年,用去了大半积蓄;2004年,老孙的妻子万老太摔伤了股骨,无法动弹,整整三个月,赵克兰冒着酷暑,隔天就去给老太洗澡、洗衣;2005年,周时运84岁的老母亲摔断了胯骨,赵克兰将老人接到新家,将朝南的大房间腾出来给婆婆,服侍婆婆的吃喝拉撒。30年过去了,赵克兰一家先后从杨浦搬到虹口,再落户宝山,而邻居孙氏夫妇也随着他们先后三迁,亲如一家。30年的陪伴与照料,老人记在心里。几年前,83岁的孙氏夫妇拿着房产证找到了办事人员,想将自己居住的房子赠送给赵克兰,赵克兰夫妇婉言谢绝了。如今,8位老人中的7位已经相继离世,但赵克兰夫妇的“孝”行还在继续,他们与社区里的5位陌生老人“结对”,冬送棉被,夏送风扇、凉席,根据老人的口味烧菜送饭,家里的用品帮忙修修补补,一应开销都是赵克兰夫妇自掏腰包。有些老人要求贴补买东西的钱,都被赵克兰拒绝了:“小零小碎没想过要钱,我们自己少吃点就好了。”

初心不改激励后辈

30多年过去,岁月悄悄染白了赵克兰的鬓发,因为心脏不适,赵克兰甚至随身携带着保心丸。不过,赵克兰的孝老热情却一如从前。经常有人会问赵克兰:你这样忙来忙去,图个啥?赵克兰说:“我啥也不图,我们都会老,得给小辈们做个好榜样。”

赵克兰现在住的房子是女儿为他们买的。1998年,赵克兰下岗,当时周时运每月只有600元工资,上有8位老人,下有一双儿女,生活十分艰难,赵克兰起早贪黑卖起了盒饭贴补家用。为分担家庭重负,当时不到20岁的女儿中专毕业便参加了工作,950元的工资给母亲赵克兰750元:“做盒饭实在太辛苦了,妈妈你压力不要太大。”女儿的话让赵克兰暖到心里、暖到现在。如今,赵克兰经常会带着8岁的小外孙一同探望孤寡老人。外孙认真地对记者说:“要向外婆学习。”

去年8月,在顾村镇政府支持下,“赵克兰孝心工作室”成立,赵克兰协同34个居委会负责人,以孝亲敬老的事迹激励居民,更多的“80后”“90后”正在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作者:曹继军颜维琦袁毓菁)

【短评】

孝行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百善孝为先,这个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本道理、根本人伦,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的根本共识和实践,留下了诸如卧冰求鲤等许多感人的经典故事。

如今,孝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赵克兰们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孝行故事。他们的孝行都是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日常琐事见证着传统美德的恒久;他们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实践拱护着幸福中国的大业。

(作者:曹继军)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