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创新资讯>

咬定目标不放松 脱贫攻坚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7-08-17 16:46: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邓江龙、黄忠贵、邹添盛  |  责任编辑:邹添盛

 ——毕节市狠抓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及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中国网8月17日讯(邓江龙、黄忠贵、邹添盛) 脱贫攻坚既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又是毕节市最大的政治任务。近年来,毕节市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教育扶贫以拔穷根,狠抓易地扶贫搬迁以挪穷窝,狠抓产业扶贫以换穷业,基本建立起了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得到扎实有效推进。

教育扶贫拔穷根

“这些贫困学生资助金,足够我支撑大半个学期!”9月,在将2000多元的贫困学生资助金领到手后,刘其州一直紧凑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刘其州是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女姑村人,现在贵州民族大学求学的他由于家境贫寒,每到开学季节,学费便让他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而这笔资助金犹如“及时雨”,不但解了刘其州一家的燃眉之急,而且还给刘其州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他安下心来好好完成学业。

这,得益于我市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2015至2016年,我市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资助工作,对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实施“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实施“两助一免(补)”。目前,全市已发放2015至2016第一批教育精准资助金9630多万元,精准资助贫困生34043人。刘其州,正是在教育扶贫大背景下,万数受益人中的其中一员。

 

大方县雨冲乡壮丽的油用牡丹示范区

俗话说:“穷不读书,穷根难拔;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还是知识的缺乏。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既是毕节教育的现状,也是毕节教育的短板和痛点。

扶贫先扶智。通过实施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以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毕节市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的必然选择。

夯实根基,才能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夯实根基,才能翠拂今人,泽被后世。无疑,学校是教育的根基所在。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危房改造、义务教育、普九、寄宿制学校攻坚等工程和教育“9+3”计划及“4+2”突破工程,给每个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建成薄弱学校改造项目782个,建成学生食堂1896个,建成教师周转房(公租房)项目1318个,实施优美教室工程和安全围墙工程,17085间教室得到美化,全市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有未的改善。

而今,走进赫章县兴发乡,映入眼帘的一幅幅新农村美景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扶贫给这里带来的深刻变化。

安静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学生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食堂……过去只能在城里看到的画面如今正在这贫困山区上演。随着教育扶贫的稳步推进,全市学校不但硬件设施得到极大完善,各种软实力也在稳步攀升。农村孩子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读小学,其间彰显出的,当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一步步缩小。

据统计,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班)率已经达到65.82%,义务教育巩固率已经达到8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8.04%,分别比2010年提升了29.63、6.44、27.36和11.74个百分点,全市人民的人均受教育年也从1988年的3.4年提升到了如今的8年。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改变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软’‘硬’两手抓,用‘教育扶贫’走出一条‘弱鸟先飞’的道路”是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

要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的出路在教育。毕节历届市委政府领导深知,在教育扶贫中,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最直接、最明显也最快捷。

为推动毕节试验区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让人口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从2009年起,毕节市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建设职教城,力图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性人才,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金海湖新区职教城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一坐集校、城、产为一体,建设规模7.6万人,计划校舍建设投资23.36亿元,总投资近60亿元的职教城已初步建成,全市共有38000名师生搬迁入住。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是职教城内6所公办职业院校的其中一所。自2015年入驻职教城以来,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该校与相关校企建立起了“东西部协作电子电路产业、行业、企业教职联盟”,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实施电子电路人才培养方案,该院2014煤矿开采技术班、2014汽车制造与装备班和2014水利工程班学生全部被纳入培训。

通过植入一学期四门电子电路的专业课程和5个月到广东印制电路企业实习实训的模式,该院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了既掌握印制电路原理、工艺技术等专业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合格技术人员或班组长后备人选。经过考核的优秀学生直接与企业签约入职,薪酬不低每月4000元,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成为了全市职业教育扶贫的样板和典范。

整个“十二五”期间,毕节市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建设、规范办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职业院校生均校舍面积、专业师资、在校生规模和生均设备值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目前,全市20所各类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10万余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30余万人接受职业教育,这其中,有24.58万人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光是职业教育一项,就带动了93.45万贫困人口实现有效脱贫,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和带动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易地搬迁挪穷窝

“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房子不遮风、不挡雨!”这是毕节市大方县边远贫困石山区人民曾经的生存困境;“自来水、新家电、水泥路,白墙灰瓦房,还有小菜园。”这是易地搬迁后,村民们的新家——“幸福二村”的真实写照。

    虽然乌蒙山腹地寒意正浓,但是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村民们挪穷窝、搬新家的喜悦之情。就在鸡年新春佳节来临之前,大方县已经搬进“幸福新村”的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搬进新居后,感恩于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关注,他们纷纷来到小广场上载歌载舞,一齐庆祝迈入美好生活。

“幸福二村”是大方众多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刚刚搬迁进来的36户村民在住进了修建一新的两层小楼后,便怀着激动的心情杀年猪、写春联、挂灯笼,幸福的年味映照着的,是全新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户过上美好生活

曾经,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普遍,毕节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怪圈。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人们的居住条件极为恶劣,毕节,也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贴上了不适宜人居地区的标签。

身处深山老林、穷山恶水,常以苞谷洋芋度春秋。无疑,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处境已经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出路在哪?出路在于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2016年以来,我市按照“搬迁整体化,聚焦区域和对象;识别精准化,聚焦程序和方法;工作人性化,聚焦困难和需求;安置多元化,聚焦承载和意愿;政策明细化,聚焦就业和扶持;组织系统化,聚焦责任和落实”的工作要求,扎实抓好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毕节市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落实“责任人”、用好“指挥棒”,实行“突出问题清单交办督办”制度以强化责任落实。通过严把政策关口,严格搬迁对象识别程序,先后开展易地扶贫整体搬迁自然村寨摸排和进一步核实、十三五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等工作,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为前提条件,以扶贫部门最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严格按照选定搬迁对象目标区域、公布搬迁条件等步骤进行搬迁对象识别,依托“四看识别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等行之有效的贫困人口识别手段,把每一个家庭的人口、财产、就业、生活等信息搞清楚,确保应搬尽搬,避免“不该搬的错搬”、“应该搬的不搬”、“不想搬的被搬”等情况。通过探索构建移民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社区服务的“3就+2社”服务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了“3+2>5”的叠加和集合效应。

与此同时,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还注重创新,紧紧围绕责任落实到位、搬迁对象精准、工程推进快速、就业产业多元、档案资料完善打造示范,涌现出了织金县珠藏镇以“六心”工作法驱动易地扶贫搬迁和谐推进和黔西县“五个结合”创新扶贫搬迁安置等一批先进典型。

织金县的珠藏镇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即使是到了2015年,全镇11个贫困村中仍有需易地搬的贫困户332户1376人。

张祥云是该镇银山村人,未搬迁前,他们全家6口长期生活在水、电、路不通的深山区里,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2015年7月,经受不住长期的困顿折磨,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给张祥云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然而就在两个月之后,该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张祥云家成为了搬迁户。在得知自己是搬迁对象后,张祥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婆,让她回来好好过日子。

“以前在老家,夜深人静孩子生病了,要走十几公里坑坑凹凹的山路到街上去治疗,特别令人害怕,特别是一想到要在这穷山沟里生活一辈子,就感觉无比的心酸!”如今,他们一家人搬到新街后,全新的生活、优越的环境让他们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只有搬出穷得叮当响的老屋子,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才能彻底摘掉贫穷落后的旧帽子。

2017年1月1日对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荣合村中寨组的村民来说无比难忘。这一天正值元旦,这些从破旧土坯房里搬出来的村民们纷纷搬进了新房,水、电、路到户,家具一应俱全,这样优越的条件在之前他们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太感谢党委政府了,为我们修这么宽敞的楼房。”搬迁户们一边忙着打扫新房卫生,一边开心地说着话,笑得连嘴都合不拢。

石门乡是全毕节市最为边远和贫穷的乡镇之一,自从脱贫攻坚战在白刀岭上打响以来,该乡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群众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将中寨组列入了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整寨搬迁项目。房屋建好后,政府还为搬迁户们购置了烤火炉、沙发、电视等家具和电器,以前住在穷山沟的70户320人现已全部搬进了新房。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3个(其中第一批49个、第二批34个),截止到2月9日,83个安置点共实施14495户649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7457047人)。

按照《毕节市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2017年,毕节市将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003户129947人。易地搬迁,已经成为了全市人民挪出穷窝子,走向致富路的不二选择。

  产业扶贫换穷业

    “现在政策真是太好了,不仅帮我们流转土地发展经济,还让我们在基地务工,看来脱贫致富不再是梦,而是即将要变成现实了......”今年1月,在黔西县金兰镇猴场村办公室,该村贫困户马云仙一边高兴地数着工资,一边自信地说。

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通过引进贵州绿太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油用牡丹、菊花种植产业,实现了洗脚上田、在家门口就能的转变仅此一项就解决了该村368名贫困人口就业。

然而,这仅仅是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毕节市通过推动产业化带领百姓致富,让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省级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行产业化扶贫,培育了马铃薯、中草药、经果林、草地畜牧业等适合贫困区域发展的相关产业。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一产为基础、二产为支撑、三产为补充”的产业扶贫格局。

“我家从普通住房到500多平米的小洋楼,靠的就是种植这个看不起眼的‘土果果’!”汪发敏所说的“土果果”,是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良好声誉的赫章桃核。

在当地,像汪发敏一样靠种植核桃从而实现了由贫到富的例子不少。作为“中国核桃之乡”,赫章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将核桃种植作为该县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精心打造,产业带富成效明显。

 

蔬菜育苗大棚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3年以来,赫章县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精心培育出了“黔核7号”“黔核8号”等优良品种。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46万亩,产值达3亿元。赫章现代高效核桃产业示范园区,还被纳入贵州省“5个100工程”,成为了全省重点打造的30个农业示范园区之一。

目前,围绕核桃产业,赫章已形成核桃加工企业100多家。核桃产业在产业扶贫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仅此一项,就为该县农民人均增收至少4500元,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也提高了30个百分点,实现了该县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双丰收。

威宁自治县是全市的人口大县,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域。能不能脱贫,产业是根本。近年来,紧紧围绕茶叶、苹果、中药材、畜牧、马铃薯等重点产业,威宁县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村特色产业以助推全市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该县已投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353万元,提供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464.8万元,发放贴息资金43.944万元。共扶持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82700亩,发展袋料香菇385万袋,畜禽养殖500万余头/只。茶园、蔬菜、魔芋、党参等,尽数成为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好项目,仅2016年就带动了13000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赫章县河镇乡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这里海拔有2300米,人均年收入却才33元,形象地反映了这里贫困程度之深。据2016年数据,河镇乡贫困程度在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中排名第四,全镇有贫困人口11488人,比全市还要高出18.26个百分点……

在脱贫攻坚战中,河镇乡干部群众以大力发展蛋鸡养殖为支点,通过养殖带动产业发展,全乡上下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无比充足。

大年刚过,在该乡海雀生态养鸡场里,人们就忙着要把传送带上的新鲜鸡蛋进行装箱。厂房中,印有绿色“海雀土鸡蛋”字样的纸箱整齐地码了一人多高,场面十分壮观。

“在这儿工作,我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我流转土地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不但全家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每年还能有不少存余。”海雀村贫困户王正高原本之前靠领贫困补助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来到养鸡场上班后,他喜上眉梢,直说“生活有了盼头”。

据介绍,该蛋鸡养殖场自2015年投产以来,产品远销省城及广东等地。蛋鸡养殖,已经成为该镇脱贫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撑。仅这一个项目,就带动了全乡10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一项项产业的开花结果,带来的,是一户户贫困户的如期脱贫。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193.68万亩、商品蔬菜261.52万亩、高山生态茶园89.69万亩、特色经果林316.02万亩、中药材50万亩,山地生态畜牧业存栏牛、羊、可乐猪、蛋鸡分别达121.5万头、131.76万只、4.96万头、257万羽。全年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覆盖贫困村787个,扶持贫困人口95.96万人。

2016年,毕节市实现了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7个贫困乡镇省定标准“减贫摘帽”,284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23.02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87%。

蓝图已绘制,号角已吹响。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毕节全市上下信心百倍。2017年,毕节市将继续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进一步锁定对象、完善台账、压实责任、补齐短板、抓好督导、强化考评,紧紧围绕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全市脱贫攻坚进程,为毕节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