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国>四季食材>

铜仁:扶志扶智 民富业兴

发布时间:2017-08-26 09:18:03  |  来源:铜仁网  |  作者:安慧芳 肖玲  |  责任编辑:王建泉

近日,“2017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贵州)高峰论坛”在铜仁市万山区举行。此次高峰论坛在铜仁举办,既是对铜仁探索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新路一次理论研讨,也是铜仁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一次重大机遇。

参加此次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强化脱贫的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创意人才技能。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对拓宽脱贫攻坚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铜仁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让其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有生力量,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也正是该市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扶志扶智群众精神富起来

铜仁市坚持扶志与扶智并举,在送资金、送政策的同时,加大送志气、送信心、送知识、送技术、送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中的作用。

成立民间文化协会、编制脱贫攻坚之歌、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建设脱贫攻坚纪念馆、培育文化辅导员、成立20支村级文艺表演队……一场文化扶贫战役,正在德江县桶井乡打响。

该乡贫困发生率为39.51%,2016年9月被列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为助桶井乡脱贫,铜仁市文广新局整合全市文化部门资源,力求在该乡探索出一条产业扶持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的文化扶贫之路。

助其成立民间文化协会,将热爱本土文化的民间人士积极组织起来,采取政府投入和会员自筹的资金筹集方式,成立桶井乡民间文化协会,依靠民间力量,充分挖掘本乡名人、庄园、宗祠、傩戏、花灯等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邀请知名作曲和作词家,依托桶井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结合桶井脱贫攻坚实际,制作脱贫攻坚之歌,以音乐力量激发斗志、凝聚力量、鼓舞干劲。

建设脱贫攻坚纪念馆,陈列本土风物,全面记录全乡脱贫攻坚足迹。

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真实记录桶井极贫乡脱贫攻坚全过程和感人细节。

培育文化辅导员,依托人才支持计划,联合地方高校,按一村一名的配额,开展文化辅导员培训,提高社区、农村文艺骨干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桶井群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励民。

目前,在该乡已放映红色主题电影30多场,省、市、县联动文艺演出60余场,玉竹村乡愁馆即将完成建设,大型文化广场正在修建中,脱贫攻坚纪念馆和纪录片也正在选址和拍摄中。

同样,位于铜仁东部的玉屏自治县,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近忧”的同时,更多为其长远作想,发挥贫困村文化阵地扶志扶智的作用。

该县图书馆,将流动图书服务车开进农村、开进校园,对偏远地区群众、留守儿童提供“精准”文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选择励志类和科普类书籍,免费供其阅读,引导其思想从重视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该县还以内部创作、外部引进的方式,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扶贫节,重点选择交通不便、人口集中的贫困村开展送戏下乡。近两年时间,共计送出50余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满足贫困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以前,乡亲们劳作回家,不是待在家看电视就是去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很匮乏。如今,村里每个年龄段跳舞唱歌的人都多,广场舞还分老年队和青年队呢。”该县新店镇新店村道扒溪组村民吴继木说。这一变化,正是从他家的院坝建成“欢乐院坝”之后。

该县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在相对集中的新店镇等6个乡镇的84个行政村,选定环境卫生好、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户家,建立了30余户“欢乐院坝”,配备音响和乐器,供村文艺队伍及文艺爱好者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举办群众文艺演出。

深挖内涵文化纽带串联产业融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地方的根。铜仁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做好特色文化传承,助力脱贫攻坚?铜仁打出“乡愁牌”。

将“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人文风韵”有效融合,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用文化为纽带,将全市的景区景点串联,把真山真水、佛教文化、乡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既能起到文化传承作用,让传统民间文化传下去、活起来,又能促进乡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文化灵魂和强劲动力,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更多机遇。

该市将精准扶贫工作与文化传承发展结合起来,投资4.5亿元,启动了300个乡愁文化馆建设,主要分布在全市文化积淀深厚的贫困地区,计划分3年完成。今年启动的20个试点,目前已完成专家调研和试点选定工作。

思南县文家店镇龙山村乡愁馆,是其中之一。形态各异、做工精致的傩面具和精美的花灯,吸引着来到乡愁馆的每一个人的目光。“从开天辟地算起,牛凡王、盘古王、宝盖王、东海神公、南海神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传承人刘胜扬一遍遍为来人讲述着傩堂戏的起源和历程,介绍每一面傩面具所代表的角色和其背后的故事。

该乡愁馆将当地传统傩戏和花灯所代表的乡愁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表演活动,让在家和在外的父老乡亲感受家乡的亲切,让在外的游子想起家乡的山水,记得住乡愁,挂念家乡的发展。

“不同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不同,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在今年3月3日举办的铜仁文化大讲堂暨乡愁文化高端论坛上,贵州著名导演、剧作家、文化策划人黄湘讲道。

为了扩大“乡愁文化”影响,像这样的乡愁文化论坛,该市已举办了两期。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铜仁“中国乡愁故园”打造主题,定期邀请全国、全省、全市知名文化专家,开展文化讲座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丰富铜仁文化内涵,扩大铜仁文化影响力。

该市还与北京的公司合作,启动了“中国·铜仁2017华语微电影年度盛典暨首届全国‘我的乡愁’主题微电影评选活动”,面向全球华人征集乡愁主题微电影作品。

今年3月到4月,中央电视台走进铜仁拍摄制作了德江傩堂戏专题纪录片;7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土》节目组也走进铜仁。德江傩戏舞台剧版正在精心打造之中,还将走进今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周和明年的法国尼斯狂欢节进行展演。铜仁民族民间文化正在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兴群众口袋鼓

依托民间传统手工业等文化资源,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具有地域、民族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苗绣是苗族地区民间群体世代相传的手工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了将民族技艺与群众致富增收有机结合,松桃自治县每年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的财政预算,作为文化发展经费,用于研发民族文化产品,探索出一条传承与发展的并行之路。

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把“苗绣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研发出苗绣抱枕、苗绣茶杯垫、苗绣围巾、苗绣时装、苗绣包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产品走俏市场,使得企业对“绣娘”的需求激增,为此,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苗绣进校园、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收徒、苗绣技艺培训,上门送材料、教技术、回收产品等方式,先后培养了5000多名“绣娘”加入苗绣产业,覆盖全县28个乡镇,2016年该公司实现年产值8993万元,带动上千个家庭实现每户平均年收入3.5万元以上。

目前,松桃自治县在8个乡镇建起了苗族刺绣生产基地,并成功打造了苗族文化产业区,现已有苗绣、苗族服饰、银饰、花鼓、石雕、藤编等42家文化企业进驻。

而以文化为支撑,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更是让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成功实现转型发展。

万山引进实力企业,按照5A级景区标准,依托矿山悠久的朱砂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整体连片开发,发展朱砂工艺品、餐饮、酒店等服务项目,招聘贫困群众到古镇就业,带动了原汞矿工人转型就业。

将古镇门面、朱砂展示厅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鼓励全区贫困人口创业。创建“旅游+电商”的模式,鼓励景区农户开办“农家乐”、“家庭宾馆”和“特色工艺品专柜”,引入O2O线上线下电商模式,将旅游扶贫与商品开发、电商扶贫、脱贫攻坚紧密结合。

“没想到矿区还能有这样的发展,更没想到自己还能回到矿区致富。”曾月娥和丈夫在矿区工作20多年,矿区衰落后不得不外出打工,矿区重新规划发展后,夫妻二人返乡创业,获15万元微企补助和贷款扶持,利用矿区废弃宿舍规模养猪,去年收入200多万元。

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总投资5亿元,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文一体化”思路,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最新品种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形成集蔬菜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试验示范、集约化育苗、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西南片区最大蔬菜集散中心和国内一流的高端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综合体。

去年完成蔬菜生产大棚、智能观光大棚、游客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花卉科普馆和海洋科普馆已对外开放。博览园建设完成后,将带动周边地区3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万山朱砂古镇、九丰农业园在成为游客休闲观光好去处的同时,也让这个枯竭的矿区成为铜仁文旅农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

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梵净山脚下,江口县寨沙侗寨、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产业融为一体,成功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

玉屏自治县茶花泉景区,依托其文化品牌——中国油茶之乡,打造结合农业休闲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

以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反促文化产业发展,又以文旅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铜仁招商引资签约实施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70多个,投资近90亿元,建成省、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基地20个。

这些成功的案例,正是铜仁加快推进文旅、农旅融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体现,而铜仁文化产业链,也正在日趋成熟,遍地开花。(安慧芳肖玲)

原标题:研发文化产品、推进文旅融合、激活内生动力,铜仁市文化产业扶贫探新路——

扶志扶智民富业兴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