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会议会展>创新品牌>

鲜为人知的药姑山秘史:瑶源故里曾出“茶王”古苇清

发布时间:2017-09-12 15:15: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阎炜、黄妍  |  责任编辑:邹添盛

提起药姑山,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著名的“天然药库”,著名医药家李时珍曾多次到此采集药物标本。药姑山原名龙窖山,相传昆仑山上的仙姑采药至此,看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冬暖夏凉,于是,在山上遍植百草,故名药姑山。

“药姑山以药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药姑山还曾是瑶族先民的聚居地,是瑶民早期的千家峒。这里瑶医辈出,留下无数传奇。”

湖北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幼平介绍,其中,明代瑶医古苇清以药为茶解百姓疾苦的故事,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

神秘的瑶源故里

瑶族是人类历史上谜一般的民族,来源扑朔迷离,足迹遍及世界,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奇特的经历,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药姑山就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著有《药姑山神韵》一书的作者李玉书说。

blob.png

(图说:李玉书介绍药姑山悠久的瑶族文化历史)

李玉书曾任通城县大坪乡政府副乡长,现为通城县瑶学会副会长。据他介绍,瑶族史诗《漂洋过海歌》中曾有“周朝战国秦朝代,汉朝三国晋朝廷,瑶人在落楚国地”的词句,秦灭楚后,生活在鄂西和江汉之浒的瑶族先民只好漂洋过海(瑶民把洞庭湖看作海),举族南迁。药姑山处洞庭湖东南边,瑶民一到药姑山下的 “三江口”,便觉这是盘王的神灵赐给他们的理想家园,于是便在这个“峒”中“斩败青山种落地”,暂时结束了他们的迁徙生涯。

2001年,中国瑶学会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通城药姑山,召开瑶族专题研究会,确认药姑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所在地,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2012年,通城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治疗方法。”

李玉书说,由于药姑山药材格外丰富,因而诞生了许多瑶医,明代瑶医古苇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悬壶济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曾经的茶马古道

“和药姑山中药文化一样悠久的,是我们的茶文化。”瑶学会秘书长冯金陵说。

瑶人入住药姑山后,即开始了药姑山种植茶的历史。瑶民史诗《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就是他们的生活记录。药姑山从瑶民吃茶、种茶至今,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

blob.png

(图说:通城县内冲瑶族村古瑶文化陈列馆)

“从我们通城大坪出发,有一条茶马古道,当年,茶叶就是经由这条古道从药姑山运往羊楼洞,再由羊楼洞运往欧亚大陆的各个国家。”

“但在我们药姑山,最出名的还不是普通的茶叶,而是药茶。”一位大坪乡的老爹爹说,他打小就饮用一种滋润肠道的茶汤,而这种茶正是根据明代瑶医古苇清留传下来的。

药茶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均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

胡幼平介绍,古苇清生活在明代。相传,一个夏天,百年不遇的炎热潮湿气候令药姑山下通城一带的村民突发怪病,患病者多日无法排泄,苦不堪言。古苇清从药姑山上采集了数十味中草药,用山间泉水煎煮成茶,分给病人喝下,很快,病人全部痊愈了。此后,药姑山下的人们便有了喝药茶的习惯,并称这种茶为润茶。

动人的“茶王”故事

“古苇清的药茶主要作用于肠胃,开创了茶饮的新品类。也因此,古苇清在我们当地被称为‘茶王’。”原通城县政府副县长、瑶学会会长吴政文说。

“古苇清原本姓胡。”原通城二中老师、77岁高龄的胡南风对于“茶王”古苇清的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介绍说,由于明朝时期,朝廷对于瑶民采取暴政,甚至屠杀,因而导致了瑶民陆续南迁。“但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瑶人无法迁移,心怀慈悲的古苇清就留下来与他们为伴。为避人耳目,他将‘胡’姓中的‘月’去掉,改姓‘古’。”

blob.png

(图说:古苇清润茶成功申报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深厚的瑶族文化,孕育出了‘茶王’古苇清。”古苇清第二十二代传人胡伟斌介绍,相传古苇清活了120岁,留下了许多验方,但大量己经失传。其润茶验方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故传承至今。

如今,古苇清留下的润茶配方已经成功获得了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2017年8月,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团专程来到药姑山考察,对古苇清润茶配方给予了高度评价。

“古苇清对于我们药姑山一代的居民而言,功德无量,因此,民间一直有在他生日那天祭拜他的习俗。”胡伟斌表示,古苇清在药姑山不仅是一位名人,更是一种象征。他所留下来的验方以及他悬壶济世的精神,值得广为传颂。(文:阎炜、黄妍)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