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创新驱动>媒体聚焦>

科技创业取经路上那些“难”

发布时间:2017-12-13 10:41:1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张聃虹

“科技创业‘坑’太多了。”提及创业难题,一个个的公司创始人们仿佛有倒不完的苦水。

 创业之路仿佛西天取经。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记者采访了多家参展的科技公司负责人。他们在这条路上短则走了几年,长则已经走了近20年,他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坑”。

 正如其中一位创业者所说:“我们得跟大家讲一讲,希望别人少走弯路。”

 调整技术执念回归用户体验

 科技创业者往往都有深厚的技术背景,这本是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优势若发挥不当,反而会变成“坑人”的弱点。

 广东省佛山市百运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知在此次参展的创业者中是较为年长的一位,但他的创业公司却是最年轻的企业之一。如果不是因为确实想解决人们饱受颈椎病折磨的“痛点”问题,已经是一名成功企业家的杨知可能不会来体味科技创业的艰辛。

 杨知本身是一名颈椎病患者。几年前,他在医院治疗时便下定决心要做一款能够预防颈椎病的产品。“你去看医生,医生往往只会跟你说三个字:多活动!”杨知说,“必须让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的脖子动起来”。

 从2014年开始,他自筹经费组织研发颈椎健康电脑支架,希望通过支架驱动电脑显示屏的运动来带动人的颈部运动。

 为了达到让电脑屏幕“动而不转”的目的,杨知带着一批理工专业的伙伴努力了两年。“为了让更多人能用得起来,我们的支架只使用了一个电机,其余的运动全靠机械传动。”杨知信心满满地在2016年成立了公司。

 尽管他们开发的《一种电脑显示器支架控制方法及电脑显示器支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但没想到市场不但没有拥抱这款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反而给了杨知一记重击:“我们的产品这么好,怎么就推不出去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支架做得太大了,大到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杨知比划了一下,他们研发的第一款支架足有他双臂臂展的多一半那么高,“用户觉得太有压迫感,安装也不方便”。

 尽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杨知还是不愿意改变,“当时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做技术的,太执着于技术本身了”。

 最后,他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教训,在技术指标上做了一些调整:在保证运动效果的基础上,原有的庞大支架的移动距离从900毫米缩短到了550毫米,大大缩小了支架的体积。现在这个支架和普通的电脑屏幕差不多一样大。

 这次创博会,是杨知的小型支架的“首秀”。之前使用过大型支架的用户看到这个小巧的支架表示更满意了。看着不断有人前来咨询、体验,杨知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更有信心了。”

 相比于其他人,能够及时调转方向的杨知还是幸运的,毕竟,“有许多创业公司都是死在了创业的路上”。

 摒弃一味标新立异重视应用场景

 年纪轻轻的陈东现在是紫熙集团的副总经理。此前,他也曾是一名遭遇过失败的创业者。陈东夭折的第一款产品,就是死于“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了具体的应用场景”,他觉得这种情况在科技创业领域不在少数。

 在西班牙长大的陈东,曾在西班牙创立过一个3D打印公司。他们研发的第一款3D打印机可以用液体耗材打印出固体产品——在2014年的市场上这属于非常前卫的技术。陈东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将这款产品推向医疗市场,打印仿生器官,用于手术模拟。

 可惜事与愿违,这款机器一共卖出去10台。“我们太追求技术本身的突破了,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应用需求。”陈东介绍,他们开始只是按照生产仿生心脏来设计3D打印机,但医疗实际的应用场景很复杂,“各种器官的触感不同,对于打印的要求也不同”,陈东意识到,他们这项打印心脏的技术的应用范围实在是太“窄”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失败者,陈东特别想和科技创业者们分享的是:搞技术如果只是追求标新立异,为了突破技术而突破技术,就很容易走入和他一样的“窄”境,品尝失败的恶果。

 这个教训也点醒了他。在此后的创业道路上,“应用场景”这几个字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这也是他后续能够成功经营西班牙的创业公司,直至出售给紫熙集团的法宝之一。

 陈东现在主要负责紫熙集团国际业务的拓展。谈到创业难题,除了创业者本身的站位问题外,陈东觉得市场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特别是对比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后,他认为,中国市场对前卫科技产品的认知还是相对滞后的。

 产品大胆前卫还需市场来配

 在陈东陈列3D打印机展品的不远处,北京中成航宇空分设备有限公司搭起了一个透明的房间,他们此次展示的是气体分离设备。

 中成航宇的市场总监彭双宗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在开拓环境工程类的项目,帮助高原缺氧地区做富氧解决方案。但彭双宗感到,这类项目做起来有些无力:“我们想用这套方案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但是它的价格成本太高了,只有经济状况很好的单位才能负担得起。”

“我们也在想尽办法革新技术,降低成本,但单开一套模具就至少要几十万元,我们也要考虑自身生存的问题。”彭双宗相信,研发升级和维持自身生存是大多数技术密集型的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让传统实体经济感到尤其困难的是,风投难找,“投资实体经济,他们很难在短期内看到高增长”。

 通俗来讲,彭双宗所说的“开模”即制作设备样品。在听说中成航宇公司开模费用高昂,有降低成本的需求后,紫熙集团的陈东通过记者隔空喊话,表示如果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开模的成本。

 但是陈东说完又陷入了小小的低落当中,因为据他了解,国内市场中3D打印的应用场景还主要停留在教育领域,尽管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外的工业领域风生水起,但国内还鲜有工业领域的公司能够真正接受它。

“尽管长期来看,购买一台3D打印机对于工业研发和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但是这要求他们需要先一次性投入几百万元来购置这样一套3D打印的解决方案。很多企业都无法迈出这一步。”陈东说。

 因此,陈东他们开辟了类似打印店的服务项目,准备用这种方法来培育工业市场对于3D打印技术的信心。

 科技创业公司在行业和市场中往往都是先驱者的角色,他们身肩开路的重任,科技领域的创新往往会引领各行各业做出改变。

 作为国内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曾面临着产品品类归属不明的窘境。

 康力优蓝公司项目合作部总监高祯告诉记者,他们在2011年上市第一款教育机器人产品时,无论是实体商场还是电商都不知道该把这款机器人摆在哪里出售。“属于家电类、玩具类还是数码类?这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收费问题。”高祯说。

 尽管消费者愿意为先进的机器人产品埋单,但市场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2013年左右,高祯才终于等到各大商场和电商开辟了专门的“智能类”和“机器人类”专区。

“市场是需要被教育的。”作为科技创业者,这是高祯的一个重要感受。

 对于行业和市场的思考,从事养老行业的北京庸予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孝辅的体会是,到今天,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社会的需求,以及人们的养老理念才渐渐走到了可以相互连接的轨道上,而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才能够促进养老问题的科学解决。

 事实上,走在各个方向上的科技创业者都经常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各方面都需要配套才能发展。”

 对科技创业者们而言,若想在这条路上取得真经,还有赖于行业和市场的同步发展。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