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未来之星>笙管笛箫>

民族乐器是上好石材 需要作曲家用巧手雕琢
———大提琴家王健谈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及音乐教育

发布时间:2018-03-27 14:27:47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姜方  |  责任编辑:刘蓉


  “大提琴表现了玄奘的人性,笙则饱含禅意与自然的永恒。”大提琴家王健如此阐述他对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的理解。上周,王健携手笙演奏家贾磊,与张洁敏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来到上交音乐厅,共同演绎这首作曲家赵麟以《大唐西域记》为灵感而作的《度》。

  《度》由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联合委约。演出前王健告诉记者,诸如笙等中国民族乐器惊艳了不少海外音乐家与观众。“有西方友人把笙翻译为‘手握的管风琴’,称赞它的发声原理与制作精巧的管风琴类似,但哨片又使用原始材料制作,演奏时那尖锐明亮、纯洁淳朴的声音,具有西方乐器绝对没有的色彩。”

  “民族乐器如同上好的石材,需要作曲家用巧手雕琢,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它们的美。”王健不无担忧地表示,眼下包含民乐元素的作品,从最初创作到后续舞台呈现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写出的曲子无法真正打动人心,缺乏完整的演出体系和有品质的营销,这样就很难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再好的原材料,也需要得到发掘与呵护,并运用漂亮的方式使其为世人瞩目。”

  中国民族乐器完全可以发出更深沉的声音

  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由“相”“喜”“悟”三个乐章构成,通过音乐重塑古人西行万里寻找真理的心路。演奏过程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件乐器将展开一场心灵对话。“笙是一种定力很强的乐器,它给人以坦然、永恒的感觉;而大提琴在揉弦时声音会激荡人心,两者何时应并行而去,何时应截然相反,需要演奏者的悟性。”在他看来,《度》中极具西域风情的音乐,既描绘了玄奘西行时的见闻,也展现了人性的波动。

  王健欣喜地发现,更多充满中国传统古典美感的作品正在涌现,例如作曲家赵季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我曾多次演奏《庄周梦》,作品中难得的是,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运用得当,能以深刻内涵和深切情感而动人。”

  在这位大提琴家看来,任何乐器都有自己的属性,“演奏大提琴时一旦欢快起来,就像大象站在桌子上跳舞,不是不可以但终究有些勉强。”而属性虽然是乐器固有的,创造出的音乐是否具有内涵,则是作曲家应该思考的事。“中国有众多伟大的民族乐器,不少为它们而作的曲目只停留在高亢的表现方式上,很可惜。”王健表示。

  最好的演奏是让观众忘记演奏

  在上周的音乐会中,除演绎《度》以外,王健还携手上交乐团带来爱德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987年,中央乐团出访美国,而当时18岁的王健,就随中央乐团一同演绎了埃尔加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

  提起30年前的这段经历,王健充满感慨。“伊利诺伊是巡演其中一站,有天早上我从朋友那里听闻著名英国大提琴家杜普雷去世的消息,当天晚上我就要表演《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而该作正是在杜普雷的演绎下才享誉全球的。”王健认为,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类似肖像画,能从脸上看出人这一辈子经历过的沧桑。

  尽管众多名家珠玉在前,但王健认为用心演奏的音乐,一定会引起共鸣。“从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故事往往不复杂。但每个故事的讲述方法和每个人走过的路不相同,感受便不会如出一辙。”王健坦言,最好的演奏是让观众忘记演奏,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永远是第一个流泪的,一个艺术家必须非常敏感,容易被触动,才有能力去打动别人的心扉。”

  相关链接

  王健谈女儿及音乐早教

  如今的王健,除了陪他32年的阿玛蒂大提琴,还有了幸福的家庭和一岁多的女儿。王健表示:“如果女儿对拉琴感兴趣,我会好好教授她,愿她能钻进音乐的世界中去,当你学会并且理解以后再进去,才能更加刻骨铭心。”

  “如果我的女儿不从事音乐,在其他任何行业都会比我有建树,也许更容易获得快乐吧。”在王健看来,全世界不靠演奏室内乐、重奏或者教书,完全可以只凭独奏立身的职业大提琴家不到20人,音乐演奏行业的高淘汰率正是如此残酷。“想要跻身最优秀演奏家的行列,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和不少家长一样,王健同样为选择女儿的早教音乐绞尽脑汁。“有人说让孩子多听莫扎特的音乐相对合适,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莫扎特的音乐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而贝多芬则表达了唯有不断披荆斩棘,才能开辟出一个新世界;至于柴可夫斯基,他有时会告诉你即使披荆斩棘,到最后也有可能无济于事。”王健给女儿聆听的早教音乐,很多并非自己的最爱,“女儿还小,要先多接触那些饱含希望的音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