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创新驱动>高新技术>

冷链库存策略发展趋向—兼评《冷链库存优化与定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8 18:08: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赵刚  |  责任编辑:于金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冷链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国发办文件的出台,必将助推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国办发[2017] 2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普遍实现冷链服务全程可视、可追溯,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值此《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的颁布,由王淑云等撰写的著作《冷链库存优化与定价研究》喜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冷链库存的运作管理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该书不仅对变质损耗因素、需求影响因素、库存策略以及库存与定价联合优化策略进行了详细理论分析和论证,而且都结合了实际案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冷链库存策略主要以单级库存、两级供应链为主,由此引发的节点企业资源的部分浪费和核心能力的减弱不利于供应链整体的发展。以DC为中枢的多级冷链库存控制、供应网库存、低碳库存、云计算库存等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对推动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冷链库存策略已由供应链库存控制发展到供应网库存控制

传统的库存策略多以单级或两级供应链为主。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不仅会导致供应链决策陷于局部效益最优,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研究与运作实践脱节。冷链库存策略牵涉到繁杂的系统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少有企业仅处于某一供应链中。相反,更多的企业是位于一个庞大的供应网络中。如果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单一链条的库存管理,显然无法保障冷链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还能够带来严重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冷链库存策略,由孤立的供应链控制向供应网络控制转变,充分考虑供应网络中不同链条、不同类型冷链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势在必行。

冷链库存策略已由简单的一体化决策发展到契约补偿机制的一体化决策

《冷链库存优化与定价》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供应链节点数量与层级的多寡,相较于供应链成员的独立决策而言,一体化决策会显著地提升供应链的整体利润,这为未来一体化决策在冷链库存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然而,研究结果也显示,一体化决策会损害部分节点成员的利益。面对一体化决策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如何引入适当的契约补偿机制对一体化决策进行再优化,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共荣将成为未来供应链库存一体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价格折扣、延期支付、成本分摊机制,回购机制,数量弹性机制等多种契约,各自适应的环境和产品类型如何,都值得探讨。

由单纯注重降低数量损耗发展到同时降低数量与质量损耗

《冷链库存优化与定价研究》表明,产品损耗不仅表现在数量损耗,还表现在新鲜度和质量损耗。如,实际生活中,生鲜果蔬因仓储、保存不当造成的腐败变质现象普遍存在,而这种腐败变质不仅会引发商品数量的减少,还会导致商品品质的下降。特别是对于一些消费需求逐年增加的鲜切果蔬、肉制品与海鲜品,其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机械伤极易引发商品数量与品质的波动,而对其保鲜投入的不当更加剧了诸如营养流失、组织褐变,甚至食品安全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因此,未来在进行冷链库存优化时,不仅应考虑腐败引发的商品数量损耗,由此产生的商品质量下降如何控制也应作为影响库存决策的因素之一。

由单纯的库存策略到库存定价联合优化

生鲜食品的需求不仅依赖于商品的新鲜程度,也依赖于商品定价。而新鲜度和定价往往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商品的新鲜程度较低时,过高的市场定价会加剧消费需求的萎缩,适当的降价有助于维系市场规模。传统有限期内的单一定价模式因多因素对需求的综合影响而不再适用于生鲜品的定价问题研究,动态的、阶段的定价策略更贴近低温供应链的市场营销实践。因此,如何在考虑生鲜品数量与品质损耗的同时选择合理的库存与定价策略将会是今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趋势。

由粗放的供应链优化到绿色低碳的供应链优化

低温供应链以温敏商品的物流运作为主,其在供应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而制冷设备与保鲜技术的大量使用在保障商品品质,降低腐败损耗的同时也加剧了低温供应链系统的碳排放。以往的库存优化策略(如多频次小批量补货等)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服务满意度可能会随着碳排因素的介入而失去其最优性,甚至,以碳优化为决策依据进行的冷链库存与定价决策也将不同于传统的以成本或利润为目标的管理优化决策行为。因此,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考虑碳排放时的冷链库存与定价决策问题进行优化,合理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绩效在冷链库存管理中的关系对低温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由小规模的库存与定价决策到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优化决策

多元化、复杂化的经济环境不仅为生鲜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挑战。供应链内外部环境的交互影响,各种信息传递的滞后与失真,终端市场需求的多因素化与预测的偏差等均会对冷链库存与定价决策产生影响。某项因素或多个因素之间关联性的错误估算可能会引发理论最优与实际的偏离,进而影响冷链最优利润的实现与供应链优势的维系。因此,在未来的冷链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与随机扰动对冷链库存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进步在需求动态预测与库存优化控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便在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强大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更好地的对生鲜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合理预测与分析,降低需求预测的偏差[25]。同时,此类技术还能够基于前期的需求预测,综合多方信息对库存控制与补货决策实施动态决策与监控,减缓了供应链的牛鞭效应,节省了库存成本。这些技术在冷链中应用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库存管理与定价决策的建模环境,如何在大数据与云计算背景下重新定位冷链库存发展模式,寻求最优库存与定价决策也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由单渠道库存与定价优化到双渠道优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新的零售模式,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分销渠道,线上与线下同时存在的双渠道模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生鲜供应链发展的主流,这也促使了生鲜冷链库存管理与定价决策方式的转变。

不同于市场集中的传统冷链分销渠道,生鲜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所面对的终端市场具有消费地点分散、需求数量随机、顾客预期普遍偏高的特点,这些均对冷链物流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中转仓的布局,如何设置不同种类商品在不同城市等级的仓储量,如何合理安排车辆配送与路径,保障“最后一公里”的商品品质都关系到最终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对线上渠道的持久性与优势性产生影响。

现阶段的冷链库存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线下零售模式,对线上渠道的库存与定价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有关双渠道的定性研究也仅是将现存的市场规模按一定比例分派给线上与线下渠道,两个渠道之间互不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线上销售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新零售业态将有可能取代现有的电商模式成为未来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两个渠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被纳入冷链库存管理与定价决策中。在此类复杂的背景下,生鲜冷链的研究应侧重于如何进行渠道定价与库存决策既确保线上零售的价格优势,又满足线下的体验的需求。

总之,冷链库存策略越来越网络化、契约化、系统化、动态化、低碳化与智能化。(赵刚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