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创新资讯>

以云为帆 以梦为船 破浪前行 —2020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全主会场报告集锦

发布时间:2020-08-10 17:38: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周思杨

8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的2020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开幕,拉开了线上结核病学术周的精彩之旅。开幕式之后的主会场大会报告历来是重头戏,尽管本次大会以云集会的形式召开,但丰富和精彩的程度更胜往年。


带来开场重磅报告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结防处的刘海涛处长,他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对今年4月刚刚下发的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2020版)进行了解读。指出新的规范是在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健康中国行动、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0)框架下进一步规范工作、细化技术和操作的工作指南,明确了各项政策措施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刘处长首先介绍了规范制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又对“机构与职责”、“结核病预防”、“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患者发现”、“患者治疗”、“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控”等重点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指出下一步工作的一些设想,包括要对结核病控制的新时代、新形势和新需求进行评估、要进一步夯实规范诊疗和工作质量、要探索医保模式降低患者负担、要加强防治网络和学科建设。

本次大会还邀请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的黄欣处长做“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强传染病医疗管理的思考”的报告,黄处长围绕前期开展的抗疫相关工作,对传染病包括结核病防控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交流。黄处长首先以时间线条介绍了我国新冠肺炎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的成效、重要措施和成功的经验,介绍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五个能力(发热门诊“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能力、可转换病区(包括ICU)收治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废物处置能力、急救能力)建设和三个保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保障、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医疗资源预案保障)。对于未来,黄欣处长提出包括一套体系、一支队伍、一种工作模式、一组技术规范、一些列保证措施在内的“五个一工程”。鼓励大家直面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思路,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克服困难,争取更大胜利。

李亮主任委员同样带来关于新冠后结核病防治体系的思考。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可以用没想到、没遇到、没准备来概括,全国结核病医院全面参战,在新冠救治中展现出两个特点:即新冠肺炎治愈率高、医务人员感染率低,有力地说明结核病诊疗经验和院感经验对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具有很大借鉴。同时新冠肺炎也给结核病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包括大部分结核病门诊和住院处于停滞状态、患者随访困难、抗结核药物供应困难、结核病人发现工作滑坡,存在传播风险、医院运营困难,工作人员收入下降等。李亮主委提出要坚定信心,要借助政府和社会重视,加快医院总体规划推进和调整,要加快学科布局和人才储备,加快呼吸道传染病发现和治疗能力建设,建立防控物资储备机制,重视互联网医疗,更好地为终止结核病服务。

耐药结核的治疗仍然是结核病防治的首要挑战,研发新型高效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院士带来了《抗结核药物靶点蛋白复合体结构研究和新药研发》的精彩报告,饶子和院士团队深度发掘结核分枝杆菌代谢关键蛋白的结构,通过不断优化,开发出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及呼吸作用关键基因的多种抗结核先导化合物,这些为真正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结核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转化医学实践的典范。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刘又宁教授是军方援鄂新冠专家组组长,他带给我们“我对COVID-19的认识与理解”的精彩分享,他基于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解析了儿童与成人易感性的差别及原因,不同群体间存在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巨大差异的原因。他特别强调激素的使用对于减少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OVID-19的发生发展,他指出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减少新发传染病的意义,并提出在新发传染病情况不明时,当情况不明时,“宁可做最坏的打算,杀鸡就是要用牛刀”。

清华大学的免疫学专家董晨院士完成了“新冠肺炎的免疫学研究”报告,报告分享他在新冠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成果,他系统介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抗击新冠病毒的机制,以及新冠肺炎给我们带来的医疗挑战。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全面了解结核分枝杆菌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于精准干预结核病具有潜在重要机制。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戈宝学教授带来了“结核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致病机制研究”的报告,通过对大样本人群GWAS分析,鉴定到27个潜在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基因,并率先揭示Notch4基因的调控机制,同时分享了miR-27a在人巨噬细胞中对抗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作用。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马冠生教授分享了《结核病营养支持循证研究》的报告,从中国居民疾病谱变化切入,由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讲到与传染病、结核病的关系,无论哪种疾病,营养都对其有着重要影响。营养与结核病的循证证据发现,营养与结核病密切相关,应积极推动结核病营养支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在基于循证证据、临床经验及科研实验的基础上制定结核病营养支持指南等。

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的成军教授介绍了团队“新基因HCBP6与NASH治疗新靶点研究”。成教授从新基因HCBP6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新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和表型研究、针对新基因设计治疗化合物及化合物的筛选、化合物治疗疾病模型的疗效研究以及新药的研发五个方面给我们分享了他从临床发现到科研验证再到科研转化的完整科研闭环,对临床科研人员开展有应用价值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性结核的免疫学诊断是结核诊断的一大难点,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晓清教授分享了“MTB抗原特异性免疫鉴别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循证研究”,通过创新性地使用活动性结核特有的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实现了活动性结核和潜伏性感染者的精准诊断,为未来结核实验室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免疫学工具。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翁建平教授总结了过去几十年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进展,分享了“他山之石,我国糖尿病临床研究点滴”的报告。糖尿病的发病率的提升是驱动本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开展了多项具有里程碑的研究,包括“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等多项围绕2型糖尿病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将重“量”更重“质”,聚焦于前期研究相对薄弱的1型糖尿病,同时开展糖尿病与结核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来自休斯顿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的马欣教授分享了“从生活方式医学看新冠疫情防控”,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防控策略后,马欣教授指出中国在本次防控中良好的生活防护策略是成功控制新冠疫情的关键,结合自身在生活方式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提出“营养科学,正确运动,充足睡眠,释放压力及关爱心灵”的抗疫要点。

一整天的学术报告大咖云集,干货满满,12个报告领域不同、角度各异,但都同样精彩纷呈,云会议的便利和优势使得学术盛会的覆盖范围更广,受众更多,截止本文发稿,单个报告的收看人次已经突破七千,创造了结核病学术论坛的新高。让我们期待本次学术盛会后续几天的精彩。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