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合作>创新园区>

一个科技园区的20年裂变:从“生命细胞”到创新网络

发布时间:2020-08-24 15:30:28  |  来源:环京津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在连贯北京市海淀与昌平的“金十字”高科技产业走廊上,坐落着一家科技园区。这里荟聚了高端的科研资源,孕育着尖端的科学,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条,滋养着活跃的产业生态环境。

静思湖畔的湖林隐客,孵化器里的展翅雏鹰,生物科技的高端智慧,春色满园的生命之谷……

这里就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下简称“生命园”)——一支为中关村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的重要力量。

骐骥奋足,岁月如流。20年的成长,这枚“生命的细胞”已经裂变为具有持续活力的创新网络。


生命科学的试验田


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提出“走有中国特色技术跨越的道路”,发出科技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宣言书”。

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0年11月25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分为三期,规划核心区占地7.1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22万平米。

自诞生起,生命园就被赋予试验、探索的特征,不仅努力营造与使命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更不断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业链条,服务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探索,在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尝试,为同类型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原始创新的聚集地


成立之初的生命园,为响应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着力引入以原始创新为主、对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的科研机构。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并启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生命园的建设从起步摸索,开始向园区运营、区域创新系统及产业生态系统的深层运营转移。园区引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等三大科研机构,自主探索、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入驻园区的国家级项目有效吸引、整合了研发、中试生产、销售流通、医疗服务等产业环节,再加上园区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生命园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集聚。


内生发展的生命体


历经十年发展,至2010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外的美誉度不断上升,如其孵化器入住率已高达91%。

在这里,一批批创新创业的追梦人在生命园开启新的征程。它们有迈瑞、泰康人寿、新时代集团等成熟企业,冲着园区的区位优势、产业氛围而来,又有如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及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等重量级项目,看中的是园区完善的服务平台、产业配套。它们的到来,延长和丰富了园区产业链条的内涵,也为培育园区内生发展能力提供了支撑。

彼时,从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各个层面,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进行布局。

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标志着生命园已从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一、二期开发建设陆续完成,园区产业进入聚集扩张期。在产业链条上,形成了涵盖研发、生产、流通、临床的全过程;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生物医药行业为支柱,以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行业为协同的格局。同时,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内生动力渐已形成,发展路径逐步转变,让生命园跃升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原始创新、综合服务能力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园区。


面向全球的创新链


随着创新能力的日益增强,以百济神州、保诺科技等为代表的园区企业,在研发、临床试验、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参与国际分工,进而融入到全球共享、创新的网络系统中。

这也预示着生命园已进入全球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园区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指导下,积极搭建专业化、国际化服务平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海外协同创新网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始终与中国科技创新步伐同频共振,特别是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园区企业产出一批利国利民的创新成果,为“发挥北京在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引领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