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行业动态>

李梢:肩负使命 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21-01-20 09:08:44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作者:徐芃芃  |  责任编辑:周思杨


李梢在向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传统与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进展》课程

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梢获颁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由隶属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的《小康》杂志社主办,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

李梢带领团队率先开展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中医药交叉科学研究,探索出了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方向,并在胃癌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智慧与精准防治上取得研究成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中医药人力量。

科研攻坚率先 垂范跨界融合开拓创新

李梢,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医药研究新技术新方法”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他长期从事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了突破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难点、寻找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科学研究方法,李梢于1999年率先提出中医药与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科学假说,并投身于中医学与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开辟了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新方向。

20年来,他在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奔波,在理论和实践之中求索,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李梢课题组在Cell子刊等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ence等国内外刊物引用5000余次,单篇SCI最高引用453次;代表论文两次入选Nature China最佳研究亮点,还入选国际千名医学家(F1000)最高等级的“杰出论文”,申请或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余项。李梢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开拓者”,成果被NIH/NCI肿瘤补充与替代医学白皮书评价为“至关重要”,还被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和推荐,入选2014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2019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应用、2019中华中医药学会十大学术热点。

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李梢团队揭示了中医“寒热”“扶正”等经典理论的系统生物学基础,揭示六味地黄丸、葛根芩连汤、清络饮、桂枝茯苓丸等多种中医经典方、名医验方、中药大品种的网络调节机理,发现中药疗效依据、优化组方和精准临床定位,领衔制定了第一个网络药理学的国际标准,建立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智能研发新模式;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面,李梢团队率先发现了能显著前移胃癌早诊时间的胃癌极早期细胞标志物、能客观区分寒热证的舌苔菌群标志物、能靶向胃癌极早期细胞从而抑制炎癌转化的药食同源中药,结合四诊信息创建了胃健康中西医智能预警App,创立了智能早筛、极早诊断、精准早治三位一体的智慧与精准防治系统,并在福州胃癌高发区落地转化,被评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亮点。

李梢说,“上工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现代很多人将这一概念拓展到调节亚健康等方面,但中医“治未病”究竟如何防治重大疾病的机理尚不清楚。因此,从解决重大疾病相关问题中去彰显“治未病”的意义十分关键。而李梢团队的系列研究为中医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先例和示范。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紧紧结合在一起。‌‌重大疾病发生时‌‌,各个学科的人都要一起同疾病做斗争‌‌。中医药的研究也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李梢研究的领域是中医药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其科研团队汇集了自动化、计算机、中医药、生物医药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李梢说:“中国有原创的中医药,也需要有原创的中医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科研工作者是用成果和数据说话。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将有力地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承继家学不忘初心 勇挑重担开拓新知

李梢不仅是中医药研究新技术新方法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父亲是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母亲是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张舜华,著名中医药文化专家张其成是他的哥哥。

李梢1995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毕业后,攻读父亲李济仁的硕士,随诊抄方3年,按照传统方式承继家学;1998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王永炎院士。博士毕业后,他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交叉学科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衍达院士。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梢没有选择当一名临床医生,而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李梢说,在本科学习期间,他就听到许多关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的质疑,也常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坚信中医比科学更科学,无须自证,毕业后也一直坚持做传统中医;也有同学在质疑声中改变了想法,改行不再行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在现代院校教育和周遭对中医的怀疑中成长,正是这样复杂的经历,让李梢对探索和揭示中医药内在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父亲李济仁的认可。

李梢说:“父亲一直教育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谁也说不清。”李济仁眼界开阔,思想豁达,重视传统却不拘泥于常规,他鼓励子女勇于探索未知,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正是在父母榜样力量的影响和带领下,李梢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由中医转为工科,医工结合、交叉创新,闯出了如今的研究方向。

博士后期间,李梢刚进入生物信息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这些新领域时,可谓一筹莫展、困难重重,那几年一下愁白了头。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李梢没有退缩:“中医究竟该如何传承,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去发展发扬中医,总要去探索,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虽然从中医到工科的跨界十分艰难,对未知的探索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成败难以预料,但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李梢认为,中医诊疗过程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角度来看其实是个“黑箱”,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中医药“黑箱”里建立GPS系统,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探索如何揭示“黑箱”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李梢进行了很多思考。中医重视整体观,如果采用目前医学常用的还原论科研方式,就容易丢掉整体特色;反之,则“黑箱”内在原理缺乏证明。李梢认为传统上中医的整体观主要用于宏观层次,现代则可以尝试用于分子层次,即生物体内的基因、蛋白、通路并非孤立,也是一个网络化的、并且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定量描述的整体。在清华大学李衍达院士的支持下,李梢率先开展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大跨度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学科交叉相继开拓了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等新方向,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也为开发新的疾病诊疗方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不仅是李济仁家族一直秉承的理念,同时也是李梢个人发展的缩影。李济仁家族源于新安,李梢幼时在父亲熏陶下热爱国学,中学时就加入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在书法和篆刻上有较高的造诣,著有25万余字的《篆刻通论》。这本我国首部系统剖析篆刻艺术的专著,不仅被篆刻界视为“一大成果”,在文学界也有反响。《人民日报》《读书》等都有赞誉此书的书评,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为此书题词“金石不朽”,北大著名美学家、书法家杨辛认为其有“方寸纳宇宙,铁笔写春秋”之势。李梢高兴地说,他的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家中悬挂着的“致远书屋”就是他敬赠老师的书法作品,“正如王院士所说中医现在是‘乍暖还寒’,虽然国家大力鼓励传承和创新,但中医在科学上的瓶颈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突破,如何解释复杂的中医学、复杂的生命系统,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在父亲李济仁和母亲张舜华的教导鼓励下,李梢肩负传承创新中医的使命和担当,走上了一条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研究中医药的艰难之路。20年间他致力于用科学发展中医,在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难题上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他表示:“我接受了中医药的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然后来到清华大学,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至今已20年。一路走来,深感责任大、任务重,但是使命光荣、前景光明!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和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一起,走向现代、走进未来!”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