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合作>合作交流>

贵州: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

发布时间:2021-07-13 14:24:55  |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作者:白雪 吴承坤  |  责任编辑:白雨

贵州赤水大瀑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摄

贵州赤水大瀑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摄

 

为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行动”,展示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发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声音”并提供“中国方案”,深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12~1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坛活动在内容设计上,分为“会、展、招”三个板块,包含论坛会议活动、展览展示展销、绿色产业招商系列活动。据了解,近年来贵州深化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生态环保、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省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在近日举行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贵州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


一是坚定实施“生态大战略”。贵州深刻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将大生态战略行动上升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之一,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奋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长江和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5个示范区,在13个方面,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贵州智慧”和“贵州模式”,努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出新绩。二是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贵州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守牢“绿色门槛”,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降幅居全国前列;绿色经济占比提高到42%。今天的贵州,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正努力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上出新绩。


三是全力推进“生态大保护”。贵州顺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牢记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国之大者”,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计划,森林覆盖率近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现在已经超过61%,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着力推进赤水河、乌江等重要流域、重点河湖、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生态修复,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努力在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上出新绩。四是持续做强“生态大品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论坛已经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贵州顺应新形势,优化与国家部委共同举办论坛的合作机制,建立与国际组织常态化合作机制,完善成果转换应用机制,建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高端智库,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对外展示窗口和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高地,努力在创新办好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上出新绩。


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


2016年6月,贵州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卢雍政表示,贵州成为国际生态文明试验区以后,全省上下自觉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据卢雍政介绍,贵州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把大生态作为全省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这“五个绿色”的总体部署。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相结合,在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生态脱贫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创新、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等8个方面大胆创新实践。


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绿色制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和绿色发展指数等试验区建设的34项核心制度已经全面完成,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贵州经济增速在过去的40个季度连续位居全国前3位,其中3年经济增速居全国第一位,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同时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并保持在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4个,居全国第一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国家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贵州省多类型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磷化工行业“以渣定产”、河湖长制+河湖司法协作机制、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机制、生态护林员意外伤害保险、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机制、长江上游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涵盖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环境治理体系、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生态司法等13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卢雍政表示,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在贵州已经全面建立,而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贵州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有效避免了发展和生态的“剪刀差”。贵州也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并完成了阶段性的改革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到2025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卢雍政介绍,贵州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绿色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把生态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抓手,纵深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卢雍政还表示,“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定位,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展示区。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