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国际合作>创新园区>

金融创新助力“一带一路” 国际园区践行内陆开放

发布时间:2021-08-09 11:13:22  |  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28天建设1200平方国际枢纽展厅;


3个月建成7.3万方整车进口口岸;


8个月建成5.4万方铁路保税物流中心;


内陆率先建成投运一类铁路口岸、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全国率先建成投运国际邮件互换局铁路口岸中心;


......


这就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勤奋创新拼命奉献的“开放速度”。



重庆是我国内陆开放的高地。近年来,位于重庆沙坪坝区西部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重庆内陆开放建设的桥头堡,占有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双重地位。


陆上连接欧洲、中亚11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海上连接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通过铁、空、公、水等物流形式连通世界,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承载体。目前,园区已构建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班列、“渝甬”班列“四向齐发”的国际大通道格局,累计开行班列突破1万班、货值超3000亿元。实现重庆及周边的电子产品、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配件等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国,欧洲的整车、日用、母婴等优质产品出口,东南亚的水果、冷冻海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国际通道进入到内陆市场。



去年10月,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还被认定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上升为支撑国家“双循环”经济的关键枢纽支点之一。


依托通道、枢纽建设的牵引力,园区走出了“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发展路径。2020年,园区贸易板块克服疫情冲击,重庆铁路口岸通关货值超106亿美元,逆势增长70%。不仅大宗商品贸易如火如荼,整车、药品、冻肉、水生小动物等特定进口商品也形成产业链,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园区承担了重庆自贸试验区陆上贸易规则探索的核心任务。针对跨境铁路没有提单无法实现信用证结算的难题,园区以整车进口为切入点,积极寻求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创性赋予铁路“货代单”唯一提货权,使其具备银行议付凭据功能,实现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化,推动国际贸易结算规则创新。此外,园区还组建专项课题组,牵头推动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与中国银行合作,建立了内陆首个境内“美元快付”海运费支付结算平台,向物流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外币资金支付服务,加速物流产业链条运行效率,累计交易额达1.8亿美元。


国际贸易、商贸物流、行业规则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的背后,离不开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际物流枢纽公司”)的有效操盘。该公司作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唯一运营建设主体,近年来,加大改革力度,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主动为入园企业提供“便捷式”“保姆式”服务等,已吸引包括意大利佛罗伦萨小镇、淡马锡丰树、美国普洛斯等在内,超4000余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园区,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同时,为夯实大开发、大开放的资金基础,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公司积极引入金融力量,吸引全球100余家银行、金融及类金融机构参与园区“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供应链金融、自贸区金融及西南地区首支“一带一路”公募专项债、疫情防控期间重庆地区首支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铁路口岸首个自贸区银行等多项创新。公司还以现有的物流金服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为基础,引进总部结算、跨境投融资等多种金融业态,积极开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仓单运单质押等业务,构建完善的口岸金融体系。


据了解,为筑牢“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撑,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强重庆及中西部与新加坡乃至整个国际资本市场的经济联系,7月27日,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启动约5亿美元海外固定收益债券发行系列工作。这是该公司继2016年、2019年成功发行海外债券后第三次涉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金融合作,既为本土企业合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形成良好示范,也为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园区在国家重要战略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在内陆开放格局中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是公司持续拓展跨境投融资渠道的关键条件。”国际物流枢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书权表示,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主阵地,接下来,公司将放眼国际,紧盯欧盟、东盟经济发展,深挖通道和口岸富民强国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园区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格局。同时,强化铁军团队建设,助推经贸规则、法律标准、资本运作等方面全方位突破,进一步开拓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最终高标准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为重庆建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更大支撑。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