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创新驱动>媒体聚焦>

【裂变跃升●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七)一页一片 厚载万典

发布时间:2022-06-15 14:48:31  |  来源:  |  作者:白雨  |  责任编辑:白雨

《西游记》中

唐僧取经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当年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终于取回了真经

在中国网基地也有这样一些闻名遐迩的经书

它就是贝叶经


在众多佛宝圣器中,记录佛教原典的“法舍利”贝叶经古老而厚重,见贝叶经如见真佛,让人无法不沉醉于它的隐秘和神圣。贝叶经发源于古印度,在纸张发明之前,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叶,用梵文、巴利文、奥里亚文等不同文字记载佛经原始真迹。最被我们熟知的关于贝叶经的故事,应该是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657部经卷就是贝叶经。


贝叶经发源于印度,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符号。贝叶即贝多罗树的叶子,古印度人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因为贝叶耐磨轻便,还可以防虫、防水,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贝叶经上的经文呈圈状,是巴利文,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据传,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部,因此,贝叶经素有“佛教熊猫”之称,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贝多罗树产于印度,其叶子经水沤泡后可以代纸,古代印度人多用以刻写经文的片片贝叶用两块木板夹在一起,以绳捆扎成册,称为梵夹。为古印度收藏和传播佛典的一种方法。公元一至十世纪,古印度佛教徒携带大批写有经、律、论三藏的贝叶经前往中亚、中国的新疆、西藏以及尼泊尔等地弘扬佛教;这些地区佛教徒也接踵去印度学习佛教,归国时带回大量贝叶经。在十一和十二世纪间,因伊斯兰教的侵入,又有印度佛教徒至上述地区从事译经传教活动,带来大批的贝叶经。中国古书上就有不少关于贝叶梵经传播活动的记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丁卯,法师方操贝叶,开演梵文。《宋史·天竺国传》:僧道圆自西域还,得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


在中国,贝叶经主要发现于当年译经传教活动的新疆、西藏地区多为梵文贝叶经。云南傣族地区曾发现大批巴利文和傣文贝叶经。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篇和历史记载。东南亚诸国还有用缅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如今,《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人们可以在了解到贝叶经具体形态的同时,也深刻感受着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