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行业动态>

扑朔迷离的绝世珍宝——“和氏之璧”惊现于世

发布时间:2022-11-23 15:05:0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徐丽丽

传说中的《和氏之璧》近三千年来,云里雾里、扑朔迷离。大到政坛“庙堂”,小到“蒿莱”庶人,为追逐《和氏之璧》,趋之若鹜,前赴后继。演绎出了不少的政治事件、社会传说、民间故事……《和氏之璧》由此俨然成为了绝世珍宝。


当今,《和氏之璧》已惊现于世,本文试图对其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的探讨。


先说一说《和氏之璧》的由来及演变


《和氏之璧》,在我国历史上,是以“稀世之宝”的名义岀现的。可是,近三千年来,却行无踪,去无影,时隐时现,不定踪迹。如今它在重庆现身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异和好奇,引发文博界的振奋和欢呼!


接下来谈谈《和氏之璧》的来龙去脉和林林总总的轶闻趣事


最早,要从我国古代的法家代表人韩非撰写的《和氏献璞》的故事说起。它在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中,首露身影。《韩非子》,是韩非辞世(公元前233年)后,由后人集辑而成书的。


〖韩非画相〗


这个故事讲的时间比韩非早442年,即公元675年以前。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撰写出“和氏献璞”的故事,其目的在于反驳当时旧贵族所排斥推广法术的志士,不被任用反遭严重打击而写。他是使用卞和献璞而两受酷刑,被刖其双足而顽强抗争三献玉璞的故事,来证明他法家论点是正确的。这个著名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和氏献璞》的故事激越而凄美、婉转而动人。至今近三千年来,一直鼔励我们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请注意两点:1.物品——这里讲的是楚人卞和向楚王所献的“宝”,是“璞”而不是“璧”;2.时间——是在比当时早442年前。由此可以断定:卞和所献的是“璞”而非“璧”。 而且,故事是发生在比这还早的442年前,却不是当时。非亲闻、亲见。因此故事只能是传说,或者作者本人所杜撰了。


〖卞和献璞画相〗 


在此以后的时光里翻遍古籍,查遍经典,也找不到关于所谓《和氏之璧》,它成于何年,出自何处。对此,韩非语焉不详,西汉刘向亳未提及,司马迁没有讲述,浩瀚的二十多部史书中都找不到关联。难道这还不能说明所谓《和氏之璧》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来无踪的。


正因为“来无踪”,所以《和氏之璧》在我国历史上橫空出世。这个宝物,犹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就任由民间随意编纂。甚至影响到一些认真的文人,在其严肃的著作中对所谓《和氏之璧》,也产生出了莫明其妙的文字来。


最初说所谓《和氏之璧》流落到秦国,这时秦始皇指令李斯,将其改制成“玺”。试想:“璧”,扁而簿;“玺”厚而重。可说是,由“玺”改“璧”易;由“璧”改“玺”,绝无可行性。玉璧形态一般都是圆而薄且中心有孔,玉玺的形态却是体积呈立方体,中心无孔。因此,渑池会上,“完璧归赵”的故事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却与韩非无关了。韩非此时才一岁,更何况至少得再过四十年韩非所写的“和氏献璞”故事才问世!


图为假像中的和氏壁。


右边图为假像中的秦国玺。


一看体态便知:“和氏壁”是不可能被改造成“秦国玺”的。


接着,又有张仪在楚“窃璧受辱”的故事流出。公元前313年,张仪时在楚国,这时和氏璧在楚丢失。因张仪家境贪寒,竟确定为他偷窃了,因而遭到毒打致遍体鳞伤。张仪蒙冤。后来张仪在秦为相,便发出文告对楚相说:“我以前和你一起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守好你的国家,因为我还将盗窃你的都城了。”


所谓“和氏之璧”,又到哪里去了呢?


“和氏之璧”的去处更是五花八门,踪影飘忽。


到底是“和氏之璞” 还是“和氏之璧” ,在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不可知。若说是用“和氏之璞” 制成始皇玉玺还可信; 若说是用“和氏之璧” 制成始皇玉玺,就难以服人了。至于这和氏之璧被秦国拥有,是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璞”的原型照片〗


不论是真是假,不管怎么说,秦朝一统,将这块和氏璧改雕成一个玉玺,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开启了和氏璧的权力生涯——从此以后,和氏之璧便更深的和政治挂钩,它就成了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传说秦被灭后,此玉玺(是指“玺” 而不是“璧 了)归于汉刘邦。入汉后不知所终。后世却称,传国玉“玺”,是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令人不解。自此以后,和氏之“宝”,就是以“玺” 的形体流传了。


有说,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便成为了“汉传国宝”了。


汉献帝时,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


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怎么归唐,踪迹难寻。


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虽知,六朝比“和氏献璞” 的年代晚了一千多年,若是推理而确认这样的改造,这推理就无理可言。显然,将“璧”“改造” 而成“玺” ,这样的结论是不对的,而且贻误后世上千年。


由上,这么多年代的次第罗列,年代从大体上来看基本是吻合的。在这众多而漫长的年代中,将所谓“和氏之璧”,或曰“始皇玉玺”,穿插其中,将这些毫不相干的历史串在一起。由此,将“和氏之璧”及以此演化的所谓“始皇玉玺”,再加上自撰名称,什么“汉传国宝”之类。再历宋、齐、梁、陈的更迭,到大隋一统华夏后,“传国玺”遂入隋宫。接着又是唐代。一直排到了清代,故事缠绵了上千年。


当然,唐代以后有关“璧”和“玺”的故事更个被编得离谱万分。  


所谓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顺便说说,至于所谓“传国玺”的归宿,亦如“和氏璧”一样,有着多种版本,也从中反映出“传国玺”在承载君命天授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它的下落同样是众说纷纭,也同样是莫衷一是。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看来,清代乾隆皇帝还是比较清醒的。乾隆虽满人,但深入学习汉文化,对卞和及献宝的判断,还是正确的。


“和氏” 及以其姓氏命名之“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近三千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在传说中,“和氏之璧”确是绝世美玉、无价之宝,比如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珍贵程度,对其成为“天下所共传宝”起到了助推作用。


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将这玉是描写得极具神功的,以致使人们趋之若鹜!


和璞和壁何处寻?秦玺汉玺今何在?


人间留下千古迷,中华文明更光辉!


我们再了解一下和璞和壁和秦玺汉玺的现状。


近三千年来“和氏之璧”尽管寻找无着,可是社会上仍不时出现“和氏之璧”,而且,收藏家或持有人,对此皆自称“真品”,言之凿凿。


请看,下面这些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所谓“和氏之璧”的形象: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①    对其形、色认同的人最多↓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②    出土的这种最多 ↓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③     相传完璧归赵即为此↓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④    这是外配装饰衬杔璧之美↓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⑤   出土的这种最多↓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⑥   这是难得一见的无孔璧↓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⑦    这是刻纹清丽的美璧 ↓   


传说中的和氏璧型⑧    这是洁白无瑕的美璧↓


在当代,我们发现,称“和氏之璧” 的古代艺术品非常多。我对这个问题,试着作如下解释:


一、“和氏之璧“或“和氏璧“从传说中走出来,就未见到过它真实的身影,它的形象全凭人们的理解在脑中幻映出来。年代的悠长、朝代的更替、地域的变换,使其权贵和能工巧匠们,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具有的技能将美璧称为“和氏之璧“或“和氏璧“,其奈他何!


二、因此,由于时间、朝代、地域的演变,其间所产生出来的、叫做“和氏之璧“或“和氏璧“的美玉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将自己心爱之物贯以自己憧憬的物品的名称,这种情况非常多。比如,将宠物以自己爱子之名命之。历史上著名人物,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是用他本人憬仰的早两个朝代、战国时期的大外交家蔺相如而自命名为“相如” 的。“和氏之璧“或“和氏璧“已变成了美璧的一个专用名词了。面对眼前出现的所谓“和氏之璧“或“和氏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不信其真为“和氏之璧“或“和氏璧“,隨你的便。当然,有那么一天“和氏之璧“或“和氏璧“真型现身,我们不妨予以界定,拟出认可的标准和条件,让其它退名或另给确定个名字,当然,它们也是历代艺人的创造,有的可能还蕴藏有动人的故事。它们在美玉艺术品中的地位没有真品高,但是,作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是仍然值得我们尊重,切不可以“假的” 简单两字而鄙视之。


三、有人提出,“和氏之璧“或“和氏璧“中的“和”是另有所指,认为是指新疆“和田玉”。 他们指出的理由是:“和田玉” 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大量开采了,而湖北荊山还名不见经传。这样宝贵的美玉,在当时,出自和田才是顺理成章的。


“和氏之璧“或“和氏璧“的迷茫很多,它倒底是用产自何处的玉做成,“和田玉” 的提出,有何妨?更何况,“和田玉”同“和氏璧”皆同时拥有一个“和”姓,真是巧合吗?


近三千年来,确实由于“和氏之璧“及其之类的玉璧错综复杂的演变,时至今日,所谓“真品”似乎没法寻见了。可是为何又有“和氏之璧“重现于市呢?


这得益于我国著名实力派收藏大家庄洪海先生。庄先生四十多年来,不畏艰难,不惧困苦,一生痴情于收藏所致。他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寻遍了古玩集散地区和各种场合,他尽量拜访了各地收藏家和业余古玩收藏爱好者,尽最大的努力收集我国古代艺术品。每到一处,他都不放过对“和氏之璧“的寻找和探究。他多企盼“和氏之璧“能显现在他眼前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前,他在西北的一处古玩集散地的一个摊点上,看见了一对精美的玉璧。慧眼识英雄,他凭借漫长时日积累的经验和长期刻苦学来的知识,终于集中在脑海,瞬间下意识的作出判断:这对玉璧接近“和氏之璧“了!他同商贩通过一段时间的价格商讨,最后将此物收入自己囊中。


这对“和氏之璧“由上下两片构成。每片两个面。〖见下图〗


〖上片上面〗 〖上片下面〗        


〖下片上面〗 〖下片下面〗


在著名收藏家庄洪海先生处,我对这对“和氏之璧”,进行了认认真真、反反复复、仔仔细细的观察。又认真聆听了庄先生对这一对玉璧的讲解。现在,就将这对玉璧的情况作出以下介绍:


一、庄洪海先生收藏下了这一对玉璧,他首先是基于对玉璧的一个重要特点的认定。这个特点来自成语:“珠联璧合”。


“珠联璧合”的意思是: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璧合”,按《汉书·律历志》的说法是“日月如合璧”。这更彰显了,“璧合所显示的重要和美好意义,还应合了“天人合一”的古训。


一般玉璧都是一片,这套玉璧为什么是两片组成呢?按理说两片玉璧”合成的璧才是真正的璧。假如,璧不是由两片组成,那么,“珠连璧合”这个成语,的意思就不完整。再看成语“珠连璧合” 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讲究阴阳结合的,不结合,事物便不完美。《汉书·律历志上》所讲:“日月如合璧,五星是联珠。”意思是说,日(阳)月(阴)就象美玉结合在一起,五星(指水、金、木、火、土五个行星)就像珍珠联串在一起。在古代有不少璧玉是由两片组成的。两片组成的璧是正宗的璧,这种璧的出现,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


一般玉璧都是皇室人员、达官显贵,用来作为装饰使用的,借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因此,玉璧便不应过大过重。常是使用单个、量轻的玉璧来达到使用它的意义。


当然,玉璧更重大的意义却是一双玉璧必须吻合。因此,像“和氏之璧”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品,两片且能吻合,才使它更大气、更庄重、更华贵。因此在社会上更是价值连城的重器。


这对玉璧,直径大达200毫米,厚度为5毫米。这显然不可能作为佩饰运用。


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双手可以触摩到,这两片玉璧重合在一起时,是严丝合缝的。在以千年计的古代,没有精密铸造,什么靠模铣床、数控机床皆未岀现以前、这对“和氏之璧”能做到如此精确的配合,这对玉璧便合符玉璧的本意“璧合”。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工匠的伟大!


二、“和氏之璧“的上片的图案,是象征当政王权的典型图案。这些图案都严密精致,无可挑剔。          

                        

“和氏之璧“上片的图案,是六匹怪兽。这些怪兽,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根本就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过。因为这些怪兽现在已在世上绝迹,或者是当时人们创造出的图形。我国自古就有创造兽形的传统,比如,堂堂龙的形象,就是我中华先民的伟大创作。


“和氏之璧“的上片的这六匹怪兽,雕刻在上面,是让牠们代表当时除本国外的六国的象征。图面的安排和布局是有深意的。两片璧一合拢,就将象征六国的六匹怪兽紧紧压住,以示征服。而中央一孔,表示本国称霸、六国臣服中央。从这可知“和氏之璧”明显的成型于秦代。


这套“和氏之璧“技术上的精巧还在于,它每两片的重合的纹丝不差、毫厘不误。它上片的背面是凸纹,下片的上面是凹纹,两片一扣上,毫无破绽,形成一体。


在上千年前的古代,要将玉器做到这样精密、准确应该是办不到的,可是古代的工匠办到了。当时没有数控机床、没有靠模铣床、没有加工中心,现代有这些设备了,可以省人、省工,但是最后的人工清理和打磨也是极难的,不是一般的技工可以完成。我们真应该佩服古代的工匠,真应该向他们致敬!


这一对玉璧,人们一看便知,它们雄伟大器、做工精细、色彩艳丽、美轮美奂!称之为《和氏之璧》,是再般配不过的了。真是世间难寻第二。


我来到人世间已八十四载了,见到了像庄洪海先生收藏的这套堪称《和氏之璧》的美玉,真是欢快激动,高兴之至。能见到这样的瑰宝,真不亏来到世间走了这么一遭!


庄洪海先生,身为我国实力派收藏大家,几十年来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行业的敬重,他对收藏是认真严谨的。最近“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同“中国邮政”联合,将他作为“影响力人物”载入史册,为他出版了《庄洪海名人纪念邮票》和《庄洪海·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中国保护古代文物艺术品优秀知企业·银币》。邮票:12X12Cm,计八枚,每枚面值1.20元、总值9.60元。小型张。  银币:直径4CmX4mm,重60g。邮票,是国家名片。庄洪海邮票和银币的问世。使他本人和他创办的重庆简德道艺朮品有限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信任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庄洪海先生将更高度地惜自身和企 业,更努力为文物事业服务。


《庄洪海名人纪念邮票》↑


《庄洪海银币》↑ 


近年来,国家对于振兴文博事业和促进古代艺术品金融化,发布了不少文件,下达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当前,古代艺朮品的金融化进程,实话说,是不正常的。其瓶颈就在于对古代艺朮品的“三确”(即:确真、确权、确值)没有得到相应权力机关的认证。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批准设立了三家检测点。一家在北京,一家在广东,另外一家就在重庆。重庆这一家,具体落实到了庄洪海先生创办的重庆简德道到艺术品有限公司。


《文艺艺术品鉴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封面和正文


这份证书是2022.08.16.由中国企业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和中国企业信用评估中心共同发布的。


同时还颁布了这一块金色牌照


认定重庆简德道艺术品有限公司为“国家一级”评估机构。由此,简德到公司可以立即挂牌开业。


在得到这些上级的正式手续后,庄洪海先生立即调集了重金,去卖回了对古代艺术品进行现代科技检测的整套仪器设备。


这是从外地采购回的《QRS波动能量测评仪》的《操作说明书》


《能量测评仪》全部设备(主机、电脑、鼠标、点击器)


同时,庄洪海先生,还派了五名具有评估师资质的骨干人员,前去付费学习了一个月。并且,庄先生把他在重庆的古玩集散中心一一三峡古玩城内最大的一间铺面布置成了检测站。找专人设计、找专门印制单位,将检测结果的报告书精制好了。


两种色彩的封面


庄洪海先生还同保险公司达成了协议,保险公司同意,对简德道公司检测后,给出的检测结果报告,给予保险。这就非常方便,客户将古代艺术品和检测报告送到银行贷款,送到拍卖公司拍卖或赠送他人或留给子孙。由此,古代艺术品的流通和金融化就非常通态了。一个月准备工作做好以后,简德道公司的检测就可以开始了。这项工作已从十一月一日开始了。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重庆简德道艺术品有限公司所签《合作协议》


庄洪海先生对于收藏是非常执着、十分认真的。他对“和氏之璧”,当然更是关怀备至。如今有了训练有术的技师,有了当今一流的检测仪器,于是在他的亲自督促下,便认认真真的对所收藏的“和氏之璧”进行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检测。


技师(任建军)在操作检测仪

 

庄洪海先生在检测工作台上,认真对“和  氏之璧”进行检测


              

和氏璧正上在检测仪上接受检测


检测师(任建军)正在操作检测仪,对和氏璧进行检测。


最新型300倍电子放大镜


为了精准的对和氏璧进行检测,庄洪海先生还使用了300倍电子放大镜,对和氏璧进行了深入的探测。


放大镜下和氏璧材料显示良好


对和氏璧的检测结果是:


①它的产生年代是公元前221年,这正是统一的大秦王朝建立的年份;


②质量:玉质上乘;


③外观:保护良好,外观精美;


④经专家反复观测、讨论,一致认为:此璧文字记载清晰、沁色仍美好。


结论:这对玉璧经最新当代检测设备的检测,又经持证专家目测,确定为:产生于战国一一秦代;玉质上乘;难得一对;做工精美;寓意深刻,具备了“和氏璧”所具的主要特征。


所谓“和氏璧”的传说,在中华大地的历史上、徘徊游荡了漫长的3000年。这次随着它在世上的亮相,应是藏众和藏界感到惊异而喜悦的。


在习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欣逢盛世,文博终于从漫长的“羞却”状态,转而昂首阔步,置面社会,正面时代,广大藏家和古艺爱好者,怎不欢欣快乐,足蹈手舞!


大收藏家庄洪海先生欢迎这样美好时代的到来,他决心:自己进一步发奋努力,并率领自己的团队勇猛前进!


本文作者: 曾爱兵

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

10—WGCA国际鉴定专业委员会艺术品特约高级评论员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