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春风暖 产业花开遍地香
——2017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综述(一)
5月1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率队到盘县沙淤高山花卉示范园区观摩。记者 邓刚 摄
5月1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率队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女姑村蔬菜产业园区观摩。记者 芦晓娟 摄
春去夏来,绿涌黔中,欣欣向荣。
5月11日,2017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启动,对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战绩进行大阅兵、大展示、大比拼。
省领导分别率9路观摩队伍,同时奔赴全省各市州及贵安新区,走乡村、进园区,看成效,比不足,学经验,谋发展。
2月初,我省发动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黔中大地春雷滚滚战鼓声声,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攻坚战纵深推进。这场春季攻势战果如何?大扶贫战略行动成效怎样?
走进产业园区,参观扶贫项目,观摩会代表们惊喜地发现:荒山变绿了,穷村变美了,群众变富了,贵州大地上处处是“百姓富、生态美”的喜人景象。
一个个农业园区如画卷舒展,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已见成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实现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脱贫路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代表们表示,通过观摩,激发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进而思考如何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如何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如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效脱贫,同步小康。
探路径: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找对路子,脱贫致富就不遥远
细雨绵绵,山风习习。从威宁自治县县城出发,汽车在大山里盘旋,历时三个多小时,第二观摩组来到乌蒙深处的石门乡。一路上,大棚、地膜随处可见。
石门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要致富,必须兴产业。种什么?养什么?石门认准的不是“高大上”,而是不起眼的洋芋、萝卜和白菜。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仰天窝,石门乡发展了5100亩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163户贫困户入股,每亩纯收入5500元,贫困户分红占7成。在地势稍低的女姑村蔬菜产业园区,1500亩的大棚蔚为壮观。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一年可种三季,一季种早熟马铃薯,两季种白萝卜、白菜、西红柿等。
“一年种三季,不简单。回去好好研究下,看能不能复制推广。”黔西南州州长杨永英特意要了一小罐萝卜种子。她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因地制宜选对路子,提高科技含量,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做大市场,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务川自治县石朝乡也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第五观摩组来到京竹村,青石板铺砌而成的观光路,将民居、果林、木栈道、荷山池、休闲亭连在一起,漫山遍野的水蜜桃、十月红桃长势喜人,孕育着脱贫的希望。
京竹村近年来在周边山坡上流转土地680余亩发展的精品水果套种白芍示范基地,今年就能产生效益,惠及贫困户78户270人。按照规划,京竹村今年拟脱贫20户66人,实现全村出列。
“京竹村从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到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初见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平塘县副县长黄俊有感而发。
作为我省林业重点县,册亨县则走出了一条宜林则林的路子。
第四观摩组来到青山环抱的巧马镇奇松林业木材加工项目点,干净整洁的厂房内,一块块木板码放得整整齐齐,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家里。”易地搬迁群众宋永英笑容洋溢在脸上。
这份获得感,源于册亨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老百姓找到了幸福路径。近年来,该县加大投入不断夯实林业产业的主体地位,森林面积逐年扩增,实现了林业生态产业化、林业产业生态化。目前,林业年产值达17.27亿元,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样把贫困户带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共享发展红利。”盘县副县长简正隆认为,因地制宜兴产业促发展,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机制:改革创新,让更多贫困户参与,更多村级集体经济增长
时值五月,紫红色的刺梨花开得正盛。盘县普古娘娘山农业园区,是“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的发源地。
2012年5月,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带领村民成立了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465户村民筹集200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
目前,园区完成投资10.32亿元,种植刺梨、蓝莓、猕猴桃2.18万亩,发展温泉度假、农业观光、民族文化体验、湿地生态旅游等为主题的旅游业。园区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12200元,累计带动885户3288人脱贫。
产业扶贫最深的动力是改革。盘县用“三变”统领农村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三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称赞不已。
“三变”,变出了农民收益的增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哟!这太漂亮了,真是新农村的活样板!”第三观摩组走进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被一栋栋黄墙红瓦的小洋楼、一个个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吸引。
三年前的塘约还是个二类贫困村。2014年,塘约拉开“三权”促“三变”改革序幕,成立金土地合作社,对农民土地进行确权、赋权,然后赋予交易的权利,农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如今,塘约村发展了芹菜、韭黄、莲藕、脆红李、核桃等产业,家家户户成了合作社股东,住上了小洋房,日子越过越舒坦。
“三权”促“三变”改革,让塘约迈向美丽小康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农村改革示范村。
“塘约经验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等七权同确,明确了农村资产权属,用于交易,对推动农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深受启发。”织金县委书记杨桦说,回去后将结合实际,做好农村改革工作。
“在家门口就业,年收入一两万元,还能照顾家里。”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吴芳到村里的鲟鱼养殖场务工后,生活大变样。她家的五六亩地全部流转给农业公司,自己成了产业工人,还可通过土地入股分红。
近年来,地处梵净山西南麓的净河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精品蔬果及乡村旅游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行“三变”改革,把资金整合起来,把资源盘活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净河村把农民与产业捆绑在一起,与企业联结在一起,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贵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程锐感触颇深。
转方式:更加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经济实体强起来,贫困农户富起来
在黎平县中潮镇美国山核桃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园,一株株挺拔的薄壳山核桃树和套种的玉米、黄豆、向日葵等随风摇曳,一座座特色凉亭点缀乡野。
2013年2月,黎平县引进企业建设山核桃扶贫产业示范园,打造“树上果、林下鸡(牛、羊),地上粮、地下药”的立体产业结构。如今,园区面积达14060亩,成立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反租倒包模式,增加农户收益。
“扶贫产业选得准,项目和脱贫攻坚结合得好,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培育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保障了贫困户利益。”望谟县县长何正祥表示。
在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的贵天下茶叶公司生产车间,嫩嫩的茶青经过加工,变成了上等的红茶、绿茶。公司负责人潘永辉介绍,该公司产品已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地。
据介绍,都匀市通过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茶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茶园1.8万亩、辐射带动茶农1800户,其中贫困户560户,户均增收6000元。
南明区副区长褚郭宏感慨:“黔南州立足本地实际和优势资源,做了很多创新、接地气、有成效的扶贫产业项目,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都较高,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市场是关键。不仅要有优质农产品,更要在流通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在这方面,电子商务无疑是条捷径。
在贵阳高新区一站式社区服务云平台,通过社区大数据地图和农村大数据地图,云平台与76家龙头扶贫企业签协议,采购贫困地区的名优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同时通过消费数据库摸清社区居民的需求,让贫困户按需发展产业。
“用大数据帮助优质农产品直接对接社区居民,对接市场,带动贫困户致富,这种方式非常好。”石阡县副县长董强表示,石阡县的苔茶、糖大蒜等优质农产品也要进入社区服务云平台,走出大山,风行全国。 (记者 成嘉廷 许邵庭 杨聪 陈毓钊 刘义 吴琳 李勋 杨小友 梁晓琳 余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