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好、中西快、东北企稳——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这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区域协同发展的效应不断增强。专家指出,未来随着城市群建设等举措进一步实施,区域之间协同还将走向纵深,释放更多中国经济的潜力。
东中西部齐头并进
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指出,其中一大表现就是区域结构更趋协调,“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回暖,东部地区新动能继续集聚”。
中西部发展增速亮眼。看总值,上半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9%和7.4%,其中,贵州、西藏、云南等省区经济增速超过9%;看税收,上半年中西部势头迅猛,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9.5%、19.7%;看进出口,上半年,西部12省市外贸增速为17.8%,超过全国增速9.9个百分点;中部6省市外贸增速为13.2%,超过全国增速5.3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经济企稳。上半年,东北地区投资形势、工业生产形势均持续好转。投资增速为6.3%,比1-5月份、一季度分别提高4.1和4.9个百分点;其中,辽宁投资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吉林省5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长10.7%;黑龙江食品、装备、能源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4.5%、11.4%和1.7%。
东部新动能加快壮大。上半年,在税收规模较大的基础上,东部地区仍然实现13.3%的两位数增速,继续发挥着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稳定器”作用。同时,经济新动能加快集聚。例如,上半年上海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5063.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新能源汽车、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大战略加快推进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发展向好,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快速推进。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投资外贸稳步提升。上半年,中国企业对沿线55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77.9亿美元,占总额的44.8%。同期,中国对部分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对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进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9.8%、18.8%、16.0%和15.4%。
“一带一路”建设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维凤对本报记者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部依托地缘和港口优势,创新多种合作模式,建设境外园区、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发展迅速;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依据边境区位优势,在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中部地区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航空、铁路、公路等,建立对外连接的大通道,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部合作也正渐次展开。就长江经济带来说,在上游,四川、重庆联合签署多个专项合作协议;在中游,赣湘鄂三省政府联合签署宣言,将在多项生态保护事项中加强合作;在下游,已经发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聚焦交通、能源、科创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线。
区域协同纵深挺进
国家层面,更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还在先后出台。上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陆续印发。至此,“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跨省区城市群规划已基本印发实施。严鹏程表示,下一步,将把培育建设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积极推动都市圈建设,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城市群的建设就是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形成创新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在杨维凤看来,这也是突破四大板块界限,进一步细化、深化区域发展政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据北京社科院编写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从区域格局来看,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但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打破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出南北差异的特点。杨维凤还指出,因为各省份情况不同,四大板块内部也呈现分化态势。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推进空间分类指导,比如,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和部分资源型省份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等。
专家同时建议,要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科技创新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多梯度全方位开放新机制体制。以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释放更多中国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