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行业动态>

顺昌元坑古镇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促保护,不仅带动乡村振兴,也留住了一份乡愁——
一缕乡愁话古镇 千载风流看今朝

发布时间:2019-04-22 09:27: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昕华  |  责任编辑:申倩倩

远山含黛,古韵悠悠,踏进元坑古镇,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暮春清润的空气中,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仿若一幅清雅的山水画。古民居、古祠堂、古廊桥、古庙,一座座古建筑鳞次栉比,将福峰、秀水、东郊、九村四大村落紧紧相连,形成庞大的古建筑群落。不时穿行其间的游人,则为这幅画卷平添生动的几笔。

以发展促保护  千年古镇换“新颜”

元坑古镇不仅拥有颜值,更有“硬核”的内在。元坑历史上名臣贤士辈出,孕育了杨时、游酢、廖刚、廖德明等多位理学名家。古色古香古韵的民居、宗祠、牌匾、廊桥、庙宇……无不蕴涵不同历史时期元坑古镇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印记。

然而,内外兼美的元坑古镇也曾一度面临困境。由于元坑镇区现存古民居151座,省保、县保文物多达29处,保护面广量多资金少,一直制约着古镇的保护开发。

“旅游是实现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元坑镇党委书记李军告诉记者,正是搭上了旅游的东风,元坑古镇保护开发才迈上了快车道。

2011年,在元坑镇政府牵头下,元坑镇旅游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登云桥、文昌桥、关帝庙、槎溪亭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或重建,还修建了谟宝路、福九路,改善交通条件。

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公司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

修复的古建筑,加上“活”起来的民间文化,元坑最终被成功打造成集特色餐饮、休闲游乐、文化体验和绿色景观于一体的3A景区。

“我们正加快与专业旅游运营公司福旅蓝海公司洽谈旅游运营托管,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效益,加快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元坑镇旅游公司总经理张玉霖告诉记者。

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无序。“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以规划促保护,以规划指引发展。”李军说,在立足已有的元坑古镇保护规划基础上,他们正加快编制元坑古镇旅游资源整合策划及发展概念性规划、元坑古镇创国家4A级景区规划,做到多规有机融合衔接,绘就古镇旅游发展蓝图,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全产业融合和全方位保护开发,逐渐形成“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良性保护开发模式。

用产业留住人  保护发展双赢

元坑镇有一位“本土民俗专家”、半个世纪的“说书”人——余钟纯老先生。在元坑这座小镇,他就这么站着、走着、讲着,向成千上万的游客介绍古镇文化,年已耄耋的他,总是说他要讲到讲不动的时候。有人问余老,“您就不怕将来没人接班么?”他回答:“有产有业,自然就有人了。”

余老的信心,源于古镇近年来的变化。

“过去镇里的人都往外跑,这两年回乡创业就业的村民明显增多了。”李军说。

发展经济,让村民安居乐业,是古镇保护发展的根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元坑镇大力培育乡村花园、乡村酒店、乡村民宿、休闲农庄、观光农场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朝圣小镇、民俗小镇、宗祠小镇、智能旅游等特色产品,让传统村落“串珠成链”。

同时,元坑着力培育“旅游+”业态,进行多产融合,扶持发展农业大棚,推广草莓、西红柿等采摘业,农村生活体验等,实现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特色美食、现代农业互融互通。休闲旅游模式为元坑镇旅游带来巨大人气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2016年至2018年,元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04万元增长至1.26万元。

古镇的发展,不仅引来了游客,也留住了村里人的脚步。

叶碧钦是元坑镇福峰村人,曾在厦门开酒店。近两年看到家乡的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开了家农家乐,决心把元坑传统美食发扬光大。“在家乡创业,心里踏实,最开心的就是听到游客称赞一句古镇好。”展望未来,叶碧钦绽开了笑脸,正在农家乐体验的游客也随之笑了。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