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术市场>成果转化>

京银成果转化架起“空中走廊”

发布时间:2019-08-23 09:35:31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王迎霞  |  责任编辑:苏菁

最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专家团队的“规模化高品质石墨烯结构精确可控制备关键技术和生产系统高端装备”项目在宁夏银川望远工业园签约实施,宣告全国首条3.0版石墨烯生产线正式落地。

这是(北)京银(川)深化科技领域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预计可支撑3—5个产值2亿元以上的石墨烯应用产业项目,银川市石墨烯新材料产业由此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而随着京银合作的深入,银川(北京)科研育成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也在近日揭牌,北京的科研成果在银川就地孵化,并在银川进行积极转化。

一个新的成果转化“空中走廊”正飞架在北京和银川两地。

趟出资源对接特色之路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誉为“黑金”。但由于生产技术复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石墨烯薄片含量偏低,严重制约了应用潜能。

本次签约是在银川市科技局的积极争取下达成的,项目为中科院专家团队自主研制并已被工程实践验证,达产后将实现年产能20吨高品质石墨烯粉体,对应2000吨石墨烯浆料的生产线。

“‘首都带首府’,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使银川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银川市科技局局长李景阳如是说。

京银两地科技合作早有渊源。

2014年8月,北京市科委和银川市联合共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银川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银川服务平台”。2017年底,银川市政府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首都带首府”合作框架,当年12月20日,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数字显示,北京市通过“一站一台”已稳定服务银川市科技企业110家,签订服务合同额近亿元,合同实现额0.27亿元;向银川累计输出技术1674项,合同成交额41.3亿元。而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目前已累计招引培育企业137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39家,服务创新创业项目400余个,帮助科技企业融资超4亿元,产值达2亿元。

加强对接优势科技资源,实施“借力创新”和“协同创新”,银川趟出一条特色之路。

打造成果育成孵化基地

今年7月,银川市政府与北京市科委签订了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银川市科技局与北京智信恒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投尚科投资管理集团签定了银川(北京)飞地科研育成基地建设和运营协议。

“平台建成后将实现成果离岸孵化、项目银川转化,为银川市科技创新产业育成提供有效支撑。”具体负责项目对接、落地服务等事宜的中国科学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相关负责人称。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AI+云+医疗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

北京市将设京银科技合作专项,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及人员到银川开展业务;推进北京研发机构到银川布局,银川市则对新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分别予以500万元、100万元补助……

与此同时,协议鼓励和支持北京科研院所及各类企业依托宁夏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的大平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

着力提升合作深度广度

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高端制造、研发孵化、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两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园,重点推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银川已在北京组建1家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2家离岸孵化器……

如何进一步提升两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柔性引进人才是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更利于科技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表示。

诚然,对于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银川而言,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是无法言说之痛。基于此,协议专门提出要建立科技人才智囊团,为银川园区、企业实行对口协作帮扶、提供技术指导、建立产学研基地的机制。

“银川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本着这样的引才理念,我们欢迎北京市的科技专家来银开展创新指导,参与合作研发。”李景阳称。

也有企业代表为银川的园区建设提出建议。企业代表认为,除了关注最新成果、补齐技术短板外,园区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从硬件到软件都要做好。只有这里的服务跟上了,才能加速优势资源聚集。

海纳百川“借力”,兼容并包“借智”,以京银科技合作为契机的银川,势必打造一派风生水起的创新及转化生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