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高端访谈>

张晓彤:让“回声”制造回声

发布时间:2020-11-02 16:04: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思杨  |  责任编辑:苏菁

10月17日,为期近一个月的“节奏·回声艺术五周年回顾展”在天津大悦城拉开帷幕。对于回声独立艺术空间(下称“回声”)的创始人张晓彤来说,这场展览既是回顾,也是展望;对于“回声”来说,走进展厅的游客不仅代表着工作室受到认可,更代表着他们对于某种意识的成功推动……


展览现场用“箱子”进行布局的展品  周思杨摄

心怀“乌托邦”的教育者


“回声”的成长,或许有一些“无心插柳”和“歪打正着”。起初,“回声”只是张晓彤的兴趣使然:“我们这种人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都不想受束缚,只想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追求我们的热爱。”2015年,还在读研的她租下一间画室,并利用课余时间培训授课,“从来没想着盈利,只是为了合理安排时间,因为无论是否有学生,我都需要一个地方静心作画。”

“教育是一件循环往复的事,做得好与不好,你自己口说无凭,而是靠大家口口相传的。这两个‘口’,就构成了‘回’字。”谈起“回声”一名的由来,张晓彤说,“而且你发出的声音,最后是一定能听到‘回声’的。”

那一年,主打“成人油画体验”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员们只需几个小时便可以完成画作。“很多人选择这种方式就是为了‘打卡’,画完了拍个照就忘了,油画不应该是这样的。”对于油画如此“走红”,张晓彤有着不同的看法。

2015至2016年,张晓彤创办了“独立女性艺术课堂”,每周提供空间和时间,和参与者进行一场“沉浸式体验课”,精良的课程在参与者中出现了“回声”,慕名而来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在展览现场,张晓彤向记者展示了一幅画作,作者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阿姨,她便是在“回声”学习的绘画。


本次展览中的部分画作(左一为上文提到的“阿姨”所绘制)  周思杨摄

特殊时期的特殊总结

据张晓彤回忆,“回声”从18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回顾展览,对于本次展览,她称之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总结。”

本次展览分为儿童艺术区与成人艺术区两大区域,在成人艺术区,摆放着几幅特殊的作品——疫情期间由张晓彤通过网络直播带领大家完成的画作。“平时我们就在做公益,没想到这次一做就是大半年。”张晓彤打趣道。

除正常的绘画课程外,“回声”也经常组织公益性的写生公开课和博物馆讲解。每次观展前,张晓彤会为“游客”们制作含有观展路线、主题、重点的导览册,最初由她亲自手绘,后来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和经营状况的改善逐渐转为批量印制。“讲解必须是我自己来做,我要先‘备课’,了解整个展览,才能给大家最好的讲解效果。”她说。


张晓彤在疫情期间通过公益网课带领大家完成的画作  周思杨摄

在儿童艺术区,一组造型奇特的动物画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张晓彤介绍,这组作品中的每个动物都是由“回声”的低年龄段学员们单独完成的,最小的创作者只有两岁半,整件作品耗时一个月左右。“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给孩子们任何限制,他们觉得动物该是什么样,那就可以画成什么样,所以这里会有粉色的马、红色的鲸。”张晓彤说。


“回声”低年龄段学员们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  周思杨摄

在展区中,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小朋友们身着特制服装,用生动的表情与体态还原了名画《春》。张晓彤表示,由于小学员众多,所以“回声”对复杂的艺术课进行了改良,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在学习《春》时,张晓彤让孩子们在合作绘画的同时,通过抽签选定画作中的角色,再由老师们带着大家一起制作服装来进行角色扮演,将课程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最终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光这一节课我们就讲了三个月,但是孩子们和老师们都乐在其中。”她说。


“回声”学员们共同绘制的拼接画(左)及拍摄的照片(右)  周思杨摄

大浪淘沙难淘金

2018年,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张晓彤的“乌托邦”,“回声艺术工作室”也正式升级为“回声独立艺术空间”——改变的是更加显著的独立精神和更广阔的空间,始终不变的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觉得真正的‘美’,必须要有时间积淀,它不是艳丽的皮囊,而是经得起考验、能被人们不断解读的内在。”谈起“回声”的标语——“引导真正的美”时,张晓彤说。

当记者问到“大量‘网红打卡’的短视频是否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时,张晓彤表示,“美”作为一种“内容”,一定是多形式存在的。“起初我也比较反感那些短视频,觉得它们会让人变浮躁,但后来我发现这就像大浪淘沙,没有内容的就是被时间冲刷掉的沙子,真正有深度的‘金子’会被留下,而这也更有助于人们形成品牌意识。”据她介绍,“回声”的三位负责人全都是身兼数职的“万金油”,既会讲课,还会设计、策划、运营等技能。

张晓彤说,“回声”其实是在引导一种消费意识——让人们对“内容付费”更加认同。“就像很多人不明白一幅画为什么贵,只有当他们真正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到完成一幅画要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他们才会明白。”(文 / 图 周思杨)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