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仕华
庄仕华,197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他扎根边疆48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着一颗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仁德之心,在坚持为官兵服务的同时,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政治责任,把小小手术台当作为民造福、为党树碑的大舞台,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解除伤病员的病痛,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脱贫致富,用大爱和奉献演绎共产党员、人民军医永恒不变的主题,用重于泰山的责任感谱写无影灯下的壮美诗篇。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放心医院院长”、“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最美医生”“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多次被地方党委和部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庄仕华医疗小分队”被国家卫健委表彰为“最美医生团队”。
扎根边疆,立志苦学医疗技术
1973年12月,庄仕华从四川简阳农村入伍,分配到新疆玛纳斯县一个偏僻的部队农场担任卫生员。每天面对周边牧民的各种病痛和对医疗需求的深切期盼,当时只会取药打针的他深感愧对身上的白大褂。从此,庄仕华立志苦学医疗技术,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
1980年7月,庄仕华以优异成绩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他想到部队基层医疗条件差,驻地群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做出了重返边疆的选择。新疆是胆结石、肝包虫病高发地区,治疗手段主要采取开刀手术,病人不仅痛苦大、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费用高,有的病人忍痛而放弃手术治疗。1991年初,已成为新疆总队医院业务骨干的庄仕华了解到,一项时间短、切口小、愈合快、费用低的治疗胆结石的微创技术,开始从国外引进应用。他立即主动请缨到北京学习。医院肝胆科创建时资金不足,庄仕华和4名科室人员拿出个人积蓄购买手术设备。许多医院对这项技术应用比较谨慎,不敢用于临床。庄仕华买来葡萄、动物肝脏,反复模拟练习,很快掌握了胆囊与肝脏微创剥离技术。一个月后,庄仕华就用腹腔镜成功地完成了武警部队首例胆囊切除手术,累计实施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3万多例,其中最大的104岁、最小的1岁。在庄仕华的带领下,医院肝胆科从过去一间病房4张床位,发展到80间病房300张床位,为边疆成千上万各族患者解出了痛苦。肝胆科发展为武警部队肝胆外科中心,连续20年被评为先进科室,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庄仕华2002年10月任院长后,狠抓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医院从过去14个科室、300张床位,发展到35个科室、760张床位,先后创新和引进永久性起博器安装、脏器移植等百余项新业务新技术,成为服务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各族群众的阵地。
心系群众,为患者排忧解难
48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医疗第一线,每天至少做10-20台微创手术,最多时一天要做54台;坚持每天晚上3-4个小时查病房,节假日从不休息。他完成了全国首例肝包虫微创手术,并在腹腔镜下探索出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7种手术,经医学查新有7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军内空白,撰写出版了《临床肝胆外科》、《实用腹腔镜手术学》等7部医学专著,6项医疗科研成果获奖,总结撰写了《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的探讨》等37篇专业学术论文。义务帮助军地19家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并培养了142名腹腔镜技术骨干。他一直坚持亲自为年老体弱的病人送饭喂饭、倒屎倒尿洗衣服等。他收治的患者不仅有全国各地的病人,还有慕名而来的国外患者,为来自哈萨克斯坦等17个国家的97名病人实施了手术。
48年来,他跑遍了天山南北,行程近40万公里,深入农牧区和社区街道,开展义诊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为各族群众和基层官兵巡诊约38万人次,发放医病预防手册及养生保健手册近10万份,讲疾病预防课110多场,近万人次听讲,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深入街道、农牧区宣传预防知识,自购口罩等防疫物资发放给农牧区群众,和同事们一起捐助600多户贫困患者,用自己的工资为6户贫困家庭盖起了新房,资助各民族群众家庭脱贫致富,并长年资助61名有困难的学生,化解民族纠纷70多起。
他始终心系患者,实施“阳光工程”,使一些药品降价70%,医用耗材降价45%,住院费用与同等三甲医院相比低30%,医院连续9年被全国、全军、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医保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国百佳诚信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军优秀医院”等称号。
为党树碑,传递民族团结友爱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庄仕华总是冲锋在前,主动作为,为党分忧,为民解难。2011年3月24日,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公交车与旅客列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41名重伤员被紧急送入总队医院。庄仕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他和医护人员一道开通12个手术间同时开展手术,直到当晚凌晨4点,需要手术的病人全部得到有效的治疗,41名伤员全部得救无一例死亡。乌鲁木齐发生“7·5”暴力事件后,庄仕华正在北京参加少将授衔仪式。他当即给医院打电话“受伤各族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不论困难多大,都要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全力抢救每一名伤员!”并连夜给自己救治过的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打电话,叮嘱他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千万不要上坏人的当。7月6日上午,授衔仪式一结束,庄仕华立即赶回医院,连夜为15名受伤群众实施了抢救手术,医院收治的204名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7月6日晚上他不顾个人安危,走街串巷给各族群众送医送药,揭露事件真相,传递民族团结友爱的情感。有的朋友劝他,现在大家都往家里躲,你这样做太危险了。庄仕华却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讲明真相化解矛盾。”庄仕华多年来真心实意为各族群众治病解困,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他带领医护人员先后50多次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街道,宣传民族政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化解1300多名群众的误解。2009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乌鲁木齐亲切接见庄仕华时,称赞他“你利用为各族群众看病的机会,把党的温暖送到各族群众中去,是为民造福,为党树碑,希望你继续努力。”201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乌鲁木齐亲切接见英模代表时称赞庄仕华:“是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
不忘初心,誓为百姓拔穷根
“我是以感恩之心报党恩,服务人民是我的义务。”庄仕华认为是党和部队培养了自己,自己应该以感恩之心报党恩,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新疆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偏僻的农牧区,自然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求医问药不方便。为了各族群众的健康,庄仕华不满足于把来医院看病的病人治好,还主动走出去义务巡诊,把送医送药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不仅为患者挖病根,更帮百姓拔穷根。
一次,庄仕华带领医务人员到距医院50多公里的水西沟镇义务巡诊。在义诊结束准备返回时,有村民说后山沟的75岁维吾尔族老人阿黑娅生病卧床不起。庄仕华坚持带领医务人员摸黑走山路赶到阿黑娅家,检查发现她患多种疾病,立即为她治疗。通过了解,阿黑娅老伴早年去世,大儿子意外身亡留下两个孩子,仅靠小儿子种地谋生,家里贫困无钱就医。庄仕华想:像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去关爱,积累起来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庄仕华随后连续7天派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治病。老人病好后,庄仕华不仅为阿黑娅老人的儿子买了5只羊、1头牛,帮他脱贫致富,娶了媳妇、盖起了新房,还常年资助老人的三个孙子上学。为了表达对庄仕华的感激,每次见到庄仕华,阿黑娅老人总是用民族的礼节亲吻庄仕华的手:“你们就是我心中的‘胡达’(维吾尔语:上帝)!”2008年5月,阿黑娅老人因病情突发去世,弥留之际老人就想见庄仕华一面。庄仕华安慰老人会继续帮助她的儿孙。虽然阿黑娅老人离开了,但庄仕华对她们的爱仍然在延续。
2006年5月,庄仕华被推荐为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候选人。他的事迹在新疆媒体公布后,乌鲁木齐八家户村73岁回族老人马玉珍一次就买了1000份报纸,在大街小巷用亲身经历宣传庄仕华的事迹;莎车县维吾尔族牧民帕依夏在网上发出邮件,讲述庄仕华当年资助捐款为她手术,挽救了她生命的经历;吐鲁番村民写了130多封信,向亲朋好友宣扬庄仕华爱民亲民的故事。最后,庄仕华以65万的最高票数当选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他始终牢记各族人民对他的关爱,他常说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限地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健康服务当中去。
庄仕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他把本职岗位作为党团结各族群众的纽带,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建功边疆,在各族群众心中筑就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丰碑。
来源:武警新疆总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