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访谈>

以奋斗的姿态冲锋一线——记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同志

发布时间:2021-08-02 13:40:38  |  来源:卫生健康党建文化平台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童朝晖,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全国知名呼吸危重症专家。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童朝晖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始终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上级党委部署要求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在工作中踏实抓好医院管理,着力推动新时代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始终保持顽强拼搏、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以精湛的医学技术为患者排忧解难,推进医学发展;在数次疫情期间,他勇于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姿态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彰显党员本色。童朝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开拓医改崭新局面


童朝晖在医院党委领导下积极推进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北京市医管中心布置的18项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增设了尘肺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等21个专病特色门诊。以缺陷管理为切入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推进床位集中管理,实现跨组、跨病区收治。加强超长住院患者管理,制定了超长住院患者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加强依法执业管理,制定和完善院内自查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科室自监管的主体责任。组织器官移植中心等相关科室共同修订院内器官移植手术审批流程。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坚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医院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深化护理岗位管理工作,增设护理专科门诊11个。建立全新药事管理与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处方前置审核工作,加强重点药品监控与点评,聚焦药事管理目标。多维度开展特色药学服务,启用智能化药品药柜,精准用药影响力日益扩大,惠及更多慢病患者。


把自己置身于临床一线研究上,推动临床学科发展


童朝晖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教、研工作32年,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以精湛的医学技术为患者排忧解难,带动学科发展,走在学科前沿,不断开展医疗新技术。在国内最早将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救治了大量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内科胸腔镜技术,在国际上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取得了重要成果。应用高频振荡技术、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等技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开展无创通气支持技术治疗肺炎所致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跨肺压指导的新肺通气策略应用于体外膜式氧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新型诊断及治疗技术诊治新发及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作为研究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5人次,博士研究生29人次,博士后1名。目前在培硕士21名、博士24名、博士后1名。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七年制呼吸内科学、危重症医学理论授课。


勇挑抗击疫情重担,彰显共产党员本色


童朝晖始终践行为民宗旨,勇于担当作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姿态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SARS、H5N1、H1N1、H7N9、H5N6、青海鼠疫、北京鼠疫、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与担当。2003年SARS时,童朝晖38岁,刚刚从德国学成回国不久,承担了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的任务,每天奔波于北京各大医院之间,对临床观察的患者进行筛查分检,4月,他成为SARS定点医院的病区主任,连续工作3月余,救治100多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近年,他所在的团队连续创下了几个第一:2008年,发现了北京市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2013年,诊治了北京市第1例H7H9患者,2019年8月,发现并救治成功北京市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2019年11月,诊断救治北京11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2例肺鼠疫患者,无任何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感染,为北京市鼠疫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保障了首都人民的安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于2020年1月18日即奔赴武汉,参与和指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等16家医院,武汉周边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孝感市等4市4家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指导并救治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超过2000人次。在武汉疫情缓解后,他转战哈尔滨、吉林、青岛、北京、石家庄、通化等多地,支援指导提升当地新冠肺炎防治救治能力,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临床工作中,他坚持调查研究,在患者床边观察疾病的临床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对全国疫情的控制起到较大的帮助。他多次接受采访,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客观公正地澄清事实,回应社会关切,普及科学知识,解答百姓问题,消除社会恐慌,为疫情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积极正面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发挥医学专家的专业特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为广大群众树立了科学防范疫情的意识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秉承工匠精神,探索科研创新之路


在临床工作之外,童朝晖坚持科学务实的精神,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再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多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在研课题1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疫情期间,他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及相关临床研究,探索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包括ECMO等呼吸支持治疗方案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鉴于重症患者逐渐增多,治疗难度较大,愈后不良,他和专家组成员共同制定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呼吸治疗流程,规范同行的诊疗行为;提出“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理念,相关方案已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五、六、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的转运原则及流程》被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文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插管问答》被写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文件中。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