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术市场>成果转化>

广东农科院密织院地合作网络 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走出“深闺”

发布时间:2022-03-28 10:35:37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叶青 鲍睿安 陈晴  |  责任编辑:徐丽丽

通过院企合作,广东省农科院大批优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依托企业实现产业化。广东省农科院在全省建设了16个地方分院、55个专家工作站和一批特色产业研究所,通过院地协同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不断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地方、导入企业。


“我们深爱着1002,买楼选1002,车牌也选1002,1002带给我们成就感、幸福感,走上致富路。”广东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高科)总经理刘伯全口中的吉祥数字“1002”,指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吉丰优1002系列杂交稻组合。


从濒临重组到成长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刘伯全把功劳归结为“院企合作”。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农业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正成为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应用方式,院企合作应运而生。


“借助院地合作构建起的科技服务网络,立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围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完善机制、创新模式,加强院企合作,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支撑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了‘需求导向、资源共享、联合研发、强企兴业’的院企合作模式。”近日,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东省农科院)院企合作工作推进会上,广东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如是说。


与超2千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


事情还得从12年前说起。2010年前后,在市场萎缩、品种短缺、人才流失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华茂高科迷失方向,团队失去灵魂,员工缺乏动力,公司濒临重组。”辗转之下,刘伯全找到水稻所,并从2013年至今,和水稻所开展深入合作。吉丰优1002是双方达成水稻新品种转化应用合作中的品种之一。


“科技成果的植入,使公司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刘伯全自豪地报出一串数字:吉丰优1002组合连续4年单品单季销量过百万斤,2020年推广种植面积85万亩,累计推广面积约450万亩,实现水稻增产2.5亿公斤,为农民增收约7亿元,是广东省单季节单品种推广量最大的杂交稻组合。


华茂高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广东省农科院的院企合作制度。“企业家经常到科研院校找成果、找技术、找人才、找平台,但他们来到科研院校的时候更多的是谈企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给我们的科技人员出研发题目。”陆华忠说,“我们开展科技创新首先以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此之下,我们积极构建院地合作服务网络,打造对接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并主动联系企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科技需求。”


广东省农科院在全省建设了16个地方分院、55个专家工作站和一批特色产业研究所,通过院地协同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不断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地方、导入企业。


据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介绍,该院利用院内100多个科研平台优势,为企业提供成果、技术、人才、实验室、委托研发、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向企业开放创新要素。重点针对企业产品开发、种养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进、市场开拓环节科技帮扶“企业强”,促进“产业旺”,带动“农民富”。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农科院提供了广东省63.5%的农业主导品种和70.2%的主推技术,与企业合作共建95家研发机构、441个示范基地,累计与2347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数902项、科技成果作价技术入股30项,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209个,派出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服务全省90%的产业园建设。


“十三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5亿


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黄华占”和“美香占2号”、引领广东红茶产业发展的“英红九号”、占领高端市场的“仙进奉”荔枝、全国推广的“岭南黄鸡”……这些响当当的农产品均为广东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


通过院企合作,广东省农科院大批优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依托企业实现产业化。


黑水虻是一种环境昆虫。能够消纳有机废弃物,并转化为昆虫蛋白及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次使用,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广东省农科院是国内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起,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广州安芮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城乡有机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研究院,以支撑黑水虻处置有机废弃物的全产业链。


“我们已成功培植并独家拥有了新的昆虫种苗,使生产成本节约了30%,成为企业与同行竞争的‘护城河’。同时通过对昆虫的深加工,形成新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达70%,企业利润率提高了25%。”广州安芮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增豪告诉记者,“产业发展中,企业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合之两利,相得益彰。像我们一起发现并挖掘了昆虫中的多种功能性物质,这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农科院累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合同1200项,合同金额超5亿元。


“通过院企联合推广良种良法,有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陆华忠介绍。如由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支撑的海纳农业不断扩大种粮面积;英九庄园实施“1+N+家庭农场+科技”红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仙基农业的“仙进奉”荔枝在各产区布点、全国销售;在广东的惠州、江门、湛江等多地实践“稻—稻—薯”一年三造栽培模式,实现每亩总产值突破8000元、亩均纯利润达3000元。


打造华南农业创新“硅谷”


广州毅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直接把公司设在金颖农业科技孵化器里。这是广东省农科院建立的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21年底,该孵化器已累计吸引240家涉农企业入驻,孵化毕业企业27家。


“我们专注研发生物农药。孵化器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成熟的科技、人才、资金服务平台,既为企业提升主体创新能力赋能,也打通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通道,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该公司董事长桂艳男介绍,公司已和广东省农科院相关院所成立了高抗性病虫害研发中心、基地合作,未来还打算在柑橘、茶叶、荔枝等作物领域逐步和院里的各个所、专家合作,让企业走得更远。


建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型农业企业,是广东省农科院不断扩大院企合作内涵的举措之一。3月10日,广东省农科院正式发布“华南A谷”品牌,并举行“1+8+10+N”华南A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孵化服务联盟启动仪式,打造华南现代农业创新“硅谷”,为院企合作注入新内容。


据介绍,从技术咨询、成果转化、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研发平台到技术入股、资金投资,“华南A谷”将不断创新转化孵化服务模式。


“通过搭建平台、成果转化、专家进企、科技孵化等方式,与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极大地激活企业科技创新潜力,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廖森泰表示。


据了解,广东省农科院将继续创新院企合作机制,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当好“答题者”,结合产业需求部署、联合实施创新任务,即研即推,边创边推,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成效。


“夯实农业科技基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围绕优势产区和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凝练优势产业发展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农科机构和农业龙头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推广。” 陆华忠透露,广东省农科院将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同时推广院企合作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将研究项目、成果、技术、服务、人才、平台、品牌等科技要素与企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院企合作新格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