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带来严峻挑战,也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提供机遇。智能运营、线上餐饮、数字藏品……这些“非常之举”,经过特殊时期的非常实践,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新技术助力抗疫复工“跑”出加速度
今年3月,上海为有效防控疫情,严格实施“足不出户”管控措施。如何打通生活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备受各界关注。
在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美团、京东、新石器等公司的无人配送车陆续进入封控区,为居民智能配送网购的外卖、快递等物资。
“基于5G网络通讯技术研发的无人配送车安装有多个摄像头和感应器,搭配了多种安全保障系统。每个智能配送站配8到20台无人配送车,可执行周围3到5公里内的任务。”京东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张志统告诉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原本还没得到大规模应用的无人配送业务,因疫情得以加速布局落地。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率先实践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提高生产效率,迅速恢复产能。
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6月初,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明确支持落地一批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新智造100”项目和绿色低碳项目给予不超过总投资30%的分档支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给予不超过合同额20%的奖励。
在北京朝阳区的望京留创园内,90%的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园区科技创新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疫情期间,针对企业的纾困需求,园区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生态平台系统,整合分析企业各项信息、数据,深挖企业痛点,建立企业画像,并推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属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教授郭毅表示,在一系列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韧性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疫情的不确定性,促使国内更多的企业亟待依托数字创新科技,来实现升级转型。
新业态带火新型消费市场
餐饮等服务业商户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消费业态,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加快线上发展,是餐饮等服务业商户积极自救的有效途径。
家住上海松江区的李阿姨早已习惯每天给家人做饭,但居家隔离期间购买新鲜食材成了大问题。“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不少新鲜预制菜,就尝试买了一些,无需洗切等,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桌好菜。”
记者在京东APP看到,猪肉预制菜、牛羊肉预制菜、禽肉预制菜、海鲜预制菜、素食预制菜……类型多样,品种丰富。“‘618’期间,全国预制菜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200%,北京地区预制菜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260%。北京今年自暂停堂食以来,我们近300家门店上线预制菜服务,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京东生鲜负责人说。
记者发现,今年3月25日,广东省还出台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提出鼓励加强联合研发,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产业人才、强化金融支持等十项举措。郭毅表示,线上预制菜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能为企业降本增效。疫情常态化防控使消费者就餐习惯发生改变,预制菜丰富了消费者的外卖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回升。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还有线下门店。今年4-5月期间,北京各区陆续实施了封闭管理,市民进入居家办公的状态。“在95%线下门店停业情况下,我们通过云端服务实现了14天会员开卡3090单的可观业绩。”生活家地板智慧零售负责人何泽涛称。
欧阳日辉认为,过去服务业的发展方式较为传统,数字化来临后,互联网创新和传统业务的结合,给了服务业营销方式一个巨大的转变机遇,加速推进企业转型、服务创新。
新模式有效激发传统领域新活力
在杭州市钱塘区幸福南路2号的万事利丝绸文化创意园区里,一台台智能数码印花机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停摆,反而正高速运行,生产数字收藏者的订单产品。
北京市朝阳区张女士在网上预定了新款万事利艺术丝巾礼盒,她说,“母亲节想送妈妈一个礼物,但由于自己的‘健康宝’是黄码,只能在网上下单。没想到,这盒创意产品给母亲带来了莫大的惊喜。”
“藏品发售后近3天线上定制销售量增长了50%。”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中心副总监楼玉峰告诉记者。
欧阳日辉表示,作为科技与文化融通创新的一种新文创现象,数字藏品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扩展了文博和文创市场的新空间。
记者注意到,《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平台企业推广包括在线诊疗在内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拓展“互联网+”消费场景。
仅以北医三院为例,患者通过APP可以完成超声检查自主预约、智能导医分诊、慢病风险评估、智能症状自诊、出院带药查询等服务。如果北京疫情防控吃紧,北医三院将启动互联网医院的“应急保障”服务:在现有“24小时碎片化时间接诊”模式基础上,增加“固定时段快速接诊”,周一到周日每天上午8: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安排医生在线快速接诊。同时创新药事服务功能,免费开放药事咨询服务,由专业药师在线解答患者用药疑问,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用药指导。
“疫情封控之下,互联网医院成为民众求医问药的重要渠道。”郭毅表示,互联网医疗凭借突破地域限制、无接触、避免交叉感染等特点,成为解决疫情之下人们看病难、购药难的关键所在。
欧阳日辉坦言,从科技的角度出发,借助数字科技以及智能技术,数字医疗可以使诊治方案更加科学和高效。“将5G技术与数字医疗相结合,已经延伸出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超声、远程手术、远程示教、智能导诊、应急救援、移动医护、智慧院区管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模式,将来还会有更多创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