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取得积极进展。记者从工信部获悉,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智能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推广。
行业应用活力涌现
烈日下的天津港装卸区,机械手臂运转有序。中国联通为港口装上“智能手臂”,在人工智能、5G等技术赋能下,操作人员身处码头中控室就可以远程控制岸桥吊车。
在龙源电力集团,坐在北京的监控中心,可以管理2300多公里外的广东风电场。
“AI风机巡检可以代替电力工人在一线较危险的地方操作,而且巡检效率最高可提升10倍。”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说,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百度智能云正在火电、供暖、工业园区企业用电等领域落地,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从无人驾驶到远程医疗,从智慧工厂到智慧港口,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AI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说。
在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工作人员在智能终端机器上做调试。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
随着应用走深向实,人工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同时,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既有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也有对应用落地的持续推进。
在推进技术创新攻关上,任爱光介绍,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竞争产出一批优秀产品。组建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高校、企业组成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
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调试特种机器人设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在促进赋能应用落地上,工信部批复建设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同时,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挖掘并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以用促研推动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与迭代。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积极打造融通产业生态。“建设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鼓励国内开发框架开源开放,推动建立软硬一体、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任爱光说。
值得关注的是,多地正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传统行业智能化应用和转型。
《哈尔滨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寒地场景应用等领域深入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成为助推哈尔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广州则提出建设10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培育1000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
任爱光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
拓展融合应用新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需要在技术创新、数据开发、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赛智产业研究院高级咨询顾问魏贝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机器人、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需解决产业应用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突破、数据开放共享等问题。
魏贝认为,下一步需要不断丰富智能应用场景,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等应用场景示范试点。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形成一批落地创新成果。有序开放高质量数据,融合数据、技术、资本等全要素,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运营管理、产业升级和生态培育。
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瑞莱智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朱萌认为,随着应用落地加快,人工智能在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本身也面临多重安全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提升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检测和防范人工智能系统漏洞及滥用风险;另一方面以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赋能高价值产业,服务于政务、金融、能源、制造等不同领域。”朱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