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一场秋雨过后,水稻正拔节孕穗。
在江苏省盐城市银宝高新公司的无人智慧农场,一架红白相间的无人机穿梭在稻田上空,机体喷出一道白茫茫的“雾帘”,轻轻地拂过绿油油的稻浪。
银宝高新技术部的杨恒诚告诉记者,这是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操控无人机对水稻进行喷药作业。
一架无人机4小时可完成500亩地的喷药作业,使用2架无人机,只要一两天就能完成该农场5000亩水稻一轮作业,比人工喷洒更加高效,且覆盖率更高、喷洒更均匀。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数字技术、智能装备大显身手,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智慧农业设备让田间管理变得更便捷、更智慧。
走进银宝高新无人农场,稻浪滚滚的5000亩农田里,看不到一个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在穿梭飞翔的无人机,以及在办公室内高速运转的“智慧大脑”。
水肥够不够、土地是否平整、杂草和害虫出现在哪里……这些农情数据在电脑屏幕都能实时查看,“玩”着电脑,开着“飞机”,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田种好,过去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在这里成了现实。
银宝高新公司董事长杨晨表示,5000亩的农田仅配备了3位工作人员,极飞科技定制研发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仅凭一个智能化平台还远远不够,智能化软硬件结合才能真正让他们“足不出户”种地。
过去,人工巡查稻田,1人一天最多巡查500亩地,5000亩地就需要多个农民花费好几天才能完成。但通过智能平台指挥遥感无人机进行巡田,2小时就可巡查2000亩地。
据极飞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刘付碧介绍,他们研制的遥感无人机能在耕地前对农田进行测绘,无人机的“火眼金睛”可以精准获取厘米级的影像数据,农田面积、地势情况等都清晰可见。在田间管理环节,遥感无人机出去飞一趟,就把稻田里的杂草情况摸清楚,还能识别不同的杂草种类。
根据这些数据,工作人员可以给农田“划分辖区”,指挥无人车对存在高低差的土地进行平整作业,派出植保无人机进行播种、施肥、喷药。
指着一望无际的农田,杨恒诚感叹道:“智慧平台和智能农机就像为农业装上了大脑,哪里有问题打哪里,既控制了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走在田埂上,一个“24小时值班”的农田智能相机引起记者注意。
“这些农田智能相机底部放置了传感器,能够准确获得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各方面的数据,系统会自动提醒农民进行各项工作,完全无须人工去检测。”杨恒诚介绍,相机还能时刻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及时发现农田漏播、积水等异常情况。
当高新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生产成本也逐步降低,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杨晨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使用这套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可节省20%左右的农药化肥。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全年稻麦两季的纯收入约为500—600元/亩,而他们种植的单季小麦收益就达到了400元/亩。
更加可喜的是,过去逃离农村的年轻人又回来了,智慧农业赋予农民全新的职业内涵,本该在田间奔忙的农夫,成为坐在办公室里的“指挥员”,在线观察农田、记录农情、调度农事已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