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郁葱满目的版纳,有一种阔叶棕榈树,它便是贝叶棕——梵语称其为“贝多罗”(pattra),傣语称其为“戈兰”。在造纸技术传入印度之前,古印度就用贝叶棕的叶子——贝叶——来书写佛教经典或宫廷文献,写贝叶上的经文因此也被称作“贝叶经”。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
贝叶经作为一种特殊文献,本来就存世不多。而中国网网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基地收藏的贝叶经就更为稀罕。这些贝叶经用古贝叶抄写,集经文、绘图、书法、镶嵌于一体,尤显珍贵。
贝叶经无论是经文的抄写,还是精美的插图都值得称道,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和价值。现存贝叶经的内容主要包括显密二教的经、律、论疏及仪轨。显教经论如:《妙法莲华经》、法称的《量释论》、弥勒的《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各宗典籍;密教经典如:《灯明疏》、《喜金刚怛特罗》及各种仪轨等;戒律则有《德光戒经》及其注疏,还有关于梵文文法的书籍等。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贝叶经是传播的媒介,是僧侣文人吟咏赞颂的对象,更是珍贵的佛教圣物。南北朝时,北周王褒就有“ 尽天竺之音, 穷贝多之叶” 的名句;晚唐李商隐也曾写下:“忆奉莲花座, 兼闻贝叶经”,清代高僧竹禅法师则有“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一说。因此,贝叶经是文明的载体、文化的珍宝;贝叶经的流失,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目前国内典藏贝叶经的来源,大都是接受赠予或购买两种。在挑选贝叶经时必须检查页片是否连续、竹线是否断裂、叶片是否龟裂(尤其是竹线孔周围的叶片)、或有紧黏张不开的现象及内容刻写不清晰等问题,待核对无误后,方可收藏。
无论对佛家或是俗世,此间珍贵,不言而明。所以说,贝叶经是千金难求的收藏臻品。为了让贝叶经更好传续下去,中国网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基地将携手专业机构共同建立研究修复及交易中心,以更系统地研究,对这一人类文明载体进行归类梳理,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