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创新驱动>媒体聚焦>

这颗小行星 以重庆一中校友李惕碚院士命名

发布时间:2023-02-24 01:33: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泠岑  |  责任编辑:唐浩哲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1999年2月5日发现的小行星1999 CZ₃(国际永久编号第 96612号)被正式命名为“李惕碚星”,编号“96612”的后三位数字“612”代表李惕碚的出生日期6月12日。2023年2月17日,“李惕碚星”命名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国家天文台向李惕碚颁授“李惕碚星”命名公报、命名证书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背后的“灵魂人物”

李惕碚,1939年出生,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一中高1957届校友,重庆一中小科学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他是我国实验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开创者,清华天文学科的创始人,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提出者和首任首席科学家,在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李惕碚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李惕碚:对于母校一中 我有更加特殊的感情

青少年求学时期,李惕碚有6年在重庆一中,对于人生志向的确立和起步,对于应对人生途中种种艰难曲折的准备,母校一中的教育对他来说尤为重要,“对于母校一中,我更加特殊的感情。李惕碚说。

李惕碚回母校重庆一中作专题报告


六十多年前,12岁的李惕碚从北碚朝阳小学毕业,离开父母乘长途汽车绕道青木关到两路口初中部住读时,一中才建校20年。在抗战烽火和建立新中国的历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中,师生们都有一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劲头,热心时事,艰苦朴素,朝气勃勃。在两路口校区,每周老师带领李惕碚和同学们从菜园坝河边背米上山,为伙食团储备下周的粮食;搬到沙坪坝兴建中的校区后,师生们雨天艰难地穿行于田坎上,滑倒后满身泥泞地爬起来,戏称穿了“华达呢”(黄子林老师在政治课上高度赞扬“华达呢”一说,体现了一中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在李惕碚的心目中,一中的校领导和人文、科学与体美老师,是风格各异的教育家和学者的群体。在一中,李惕碚和同学们受到了宝贵的励志和品格的培养,还接受了一流的智识和素质的教育。


李惕碚这一届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走进一中的,50年代后期离别母校。毕业前,语文老师王晓岑布置的最后一个作文题目是“别了,市一中”。回顾了在一中的成长过程后,李惕碚在这篇作文里总结道:“六年以来,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和注意,我逐渐觉得,我的呼吸、我的欢乐、我的悲哀同我的国家、我们事业的呼吸、欢乐和悲哀一致了。为了这个,我要谢谢您,亲爱的母校:您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我在您的怀抱里吸取了知识,在您的怀抱里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知识给了我力量。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母校,您鼓励我、支持我的志愿,并且教育我要不怕困难、披荆斩棘地努力进取。”


对于李惕碚告别母校的作文,王晓岑老师在评语里中肯地指出了内容和写作方面的优缺点之后,还写道:“我对你各方面的学习都是满意的,特别是你的独立思考,你对问题的认识。但最后给你提一个希望,就是在写作方面还要多下一点工夫,这对你将来在科学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平日和王老师的接触不多,在李惕碚心目中,他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耿直长者,对中国古文学有很高造诣的饱学之士。他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学者风范,对文学对人事深入和独到的观察和评论,对于李惕碚后来的为学与为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中这样的老师不少,这是李惕碚对母校一中有特殊感情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离别母校后,李惕碚同祖国一起既经历过困苦和艰辛,也体味到民族复兴的喜悦与光荣。母校和老师的教育、爱护和期待始终伴随着李惕碚,支持李惕碚在曲折的人生途程中,坚持正直为人,坚持责任、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今天,对于多已离去的当年师长,李惕碚满怀着对他们的尊敬和怀念;“对于母校,我们衷心地希望她永远年轻,永远是那个培养和爱护肩负天下兴亡的青年一代的朝气蓬勃的一中。同半个世纪前离别母校的时候一样,我们愿您更健康,更美丽。一中,请接受儿子的祝福吧。”李惕碚说道。

李惕碚回母校参加重庆一中校庆活动(右二)


据了解,小行星是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提名命名的天体。以杰出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表达社会对他们的敬重。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因而,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历史性的崇高的国际荣誉。获此殊荣的李惕碚院士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一中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文 刘泠岑)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