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创新教育>校园新闻>

聚焦川渝世界级工程建设 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成都开幕

发布时间:2023-09-24 16:55: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唐浩哲

中国网9月24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四川与重庆作为新的双核发展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大国工程的体量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广泛关注与重视。


为聚焦川渝世界级工程建设难题和科学问题,9月24日上午,以“智能打造新优势,创新释放新动能”为主题,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简称IBTC)在成都隆重开幕。此次大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展示近年来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川渝地区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桥隧工程领域的建设成果与技术创新。


30余位院士线上或线下参与

献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这洋溢着憧憬和喜悦的季节里,成都迎来了一场国际盛会——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卢春房、张喜刚担任大会主席,30余位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百余名行业知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本次大会,现场参会人数达千人,线上观看人次达10万。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线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丹来到开幕式现场并致辞。


“中国工程院作为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承担着建设国家工程科技高端智库、促进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学术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国工程院支持开展高端学术活动,鼓励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成长。”高战军在致辞时表示,国际桥隧大会长期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主办,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大会能够一如既往地围绕工程科技领域重大方向性、前沿性问题开展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人才培养等重要作用,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推动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大会自2012年首届召开以来,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和重大桥隧工程,推动体系创新和技术进步。”卢春房在致辞时表示,成都乃至川渝地区,是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隧工程建设的热土,需工程创新提供动能。“今年是大会举办十届后首次落地蓉城,本届大会将通过高质量学术报告、战略性前沿课题研讨、科技创新展、工程考察等方式,深入探讨我国交通、水利、市政工程领域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创新技术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西南交大‘桥隧人’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深度参与了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承担了2023米的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土耳其卡纳恰莱大桥、香港将军澳海湾大桥等重要科研项目,打破了多项国际技术封锁,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与智能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作为共同依托单位参与申报的‘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西南交通大学为桥梁与隧道建设、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智力和科技支撑。”杨丹在致辞时介绍到,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是关注大型桥隧工程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杨丹表示,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西南交通大学愿与各位学界同仁、行业企业一道,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对接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部署,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共同加快推进工程科技创新,助力桥隧行业高质量发展。


力促广大桥隧工作者的交流合作

大会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在大会主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张喜刚、田红旗,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何满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新加坡陆路运输管理局Lim Chia Yong Johnny分别做了《超大跨拱桥建造实践及创新》《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的重大科技方向和任务》《大风环境下铁路安全行车综合防护体系》《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与工程应用》《隧道开挖补偿法》《高铁标准梁式桥技术创新与智能建造实践——基于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TBM下穿新加坡樟宜机场2号跑道、滑行道及用预制垂直排水管处理的地层》等主旨报告,为业界分享了桥隧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科技观点和发展战略趋势。


据悉,本届大会重点打造了1场主论坛、5场主题论坛,展出了40余项桥隧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大会通过聚焦艰险山区桥隧工程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海底隧道等主题,分享了多地工程建设案例、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9月24日下午,大会通过聚焦艰险山区桥隧工程建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运维、隧道(洞)与地下工程建设运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海底隧道等五个主题举行了论坛,7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多地工程建设案例、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9月25日,大会还将举办“复杂环境桥隧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战略研讨会,针对严酷环境下路桥工程安全建造与长寿命保障、极端环境长大隧道与深埋地下工程建设和服役安全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同期还组织了多条集自然景观、大国工程、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工程考察路线,包括成都地铁与地下空间工程,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及汶川地震纪念馆,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内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实验工程样车及试验线等国家级平台,成都-雅安-泸定-康定沿线重大铁路、公路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及川藏公路博物馆等。


“作为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反映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大会是汇聚基础设施领域相关院士等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的一次盛会。”西南交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广大桥隧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加速了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了行业研究队伍,增强了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对推动工程科技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供图:西南交通大学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