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点关注>访谈>

诗书画印求其通

——浅析洪亮的艺术世界

发布时间:2024-01-15 11:02: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洪亮简介


洪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导师委员会委员,荣宝斋画院教授,文旅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美术书法考核高级评委,清华大学、首师大等院校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曾任《中国书法》执行编辑,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书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 出版《书法原理讲稿》《大学书法教材系列》《唐孙过庭<书谱>解析与图文互证》《邓石如》《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以及书画专业教材、经典碑帖等300余种。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赛评委。作品先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泠印社,韩国竹子博物馆、日本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美国Bellefonte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洪亮编著捐赠·书画篆刻展访谈


2023年9月27日—10月6日,由中国书协艺委会、西泠印社、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荣宝斋画院、安徽省书协为学术支持单位,安徽省图书馆主办的“庆祝安徽省图书馆成立110周年:桑梓情怀·洪亮编著捐赠·书画篆刻展”开幕式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

 

安徽省文艺评协原主席钱念孙致词:对洪亮先生潜心学问,捐赠编著图书316种,深表钦佩;对洪亮先生潜心创作,诗书画印贯通,深表赞叹。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吴雪致词:对洪亮先生编著图书捐赠家乡安徽省图书馆的高尚情操表示赞赏。对洪亮先生创作的110件书画篆刻作品,内容从数千首自作诗词精选而来,件件都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凝结着他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这既体现了一个游子对家乡的赤诚与回报,更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人民情怀和艺术境界。既给我们带来一次艺术盛宴,也给我们做出了艺术奉献社会的榜样。深感欣喜和钦佩。相信,此次展览不仅会对安徽书画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会对全国书画篆刻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洪亮先生。


记者:据悉,2023年3月,安徽省图书馆向您发来邀请函,诚邀您于9月“江淮读书月”之际,举办“庆祝安徽省图书馆成立110周年:桑梓情怀·洪亮编著书籍捐赠·书画篆刻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基本情况。


洪亮:这次展览分两个部分。一是近30多年来我出版的编著计316种,全部捐赠安徽省图书馆。二是从我几千首自作诗词中选出110首,创作成书画篆刻作品。近些年来,我作画喜题自作诗,并喜欢用自作诗写成书法作品。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一部分是从近几年创作的书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是新创作的。中国画有花卉和山水计57件。书法有正行篆隶计43件。篆刻10件。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您捐赠的316本编著情况。


洪亮:这次收集整理出来我的316种编著,大至可分为3大类:一是书画篆刻作品集;二是书法理论著作;三是主编的书画教材和经典碑帖。


我编书、写书一是与工作相关,二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我的第一本书是1987年4月浙江省文化厅《群文论坛》编辑印行的《洪亮印存》。缘起1984年11月,任安吉县文化馆副馆长,1985年参加全省文化馆长业务学习,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文化馆长,并得到了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晖的关心,当得知我擅长书画篆刻,欣然建议出一本《洪亮印存》作为全省群文辅导资料。接着,国家保护民间文学,出版三套(故事、歌谣、谚语)集成,中央省市县都成立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我兼任安吉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副主任,并主编《安吉谚语卷》,1988年8月出书。之后,又调任县博物馆、吴昌硕纪念馆副馆长,搜集了大量吴昌硕文史资料,1990年调任县政协从事文史主编工作,先后主编《吴昌硕》(浙江省文史图书一等奖)《历代咏竹诗选》(浙江省文史图书三等奖)《历代画竹精选》(浙江省文史图书三等奖)等书。


2005年9月我带着民俗书法研究课题赴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金开诚老师,从此走上了书画篆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学的道路。


金开诚老师是我学术研究的引路人,对我寄予厚望。他说:理论研究的成果就是从自己学术思考的骨髓里榨出来的几滴油。希望我从实践中研究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验证和提高理论。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深入研究,形成系列,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007年春,首师大美术学院聘我为客座教授,讲授书法篆刻必须课程。讲稿由中国书店出版为《大学书法教材系列》。2014年8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洪亮工作室第一期结业第二期开班。我策划并撰写了《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正行隶篆草五个范本,作为教学工作之抓手,指导团队成员研究与撰写书法基础教材,得到北京艺美联曹彦伟先生的支持,自2015年8月至今已主编出版48种。之后又策划撰写了《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唐·孙过庭〈书谱〉解析与图文互证》,并辅导团队成员撰写。自2018年1月至今已主编出版13种。2021年11月专著《书法原理讲稿》出版。另还应邀先后主编《历代名家书心经》《历代小楷精选》《名碑名帖经典》《中国绘画经典临摹范本·吴昌硕》等经典碑帖和书画教材等共计316种。


记者:您主要理论的代表作有那几种?在书法理论方面有那些思考和成果呢? 


洪亮:有《书法原理讲稿》《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唐·孙过庭〈书谱〉解析与图文互证》《中国书法大师研究系列·邓石如》《大学书法教材系列》等。


在篆刻的理论方面的思考和成果有: 1999年12月,《论篆刻刀法的表意性——兼谈当代篆刻表意刀法的两大发展方向》荣获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一类论文。这篇论文中解决了篆刻刀法理论中两个问题。


一是刀法的本质就是刻,刻的基本方法是冲刀与切刀,冲刀分内冲与外冲,切刀分内切与外切。除此之外明清以降名目凡多的刀法,诸如:舞刀法、抖刀法、披刀法、削刀法等等都是刀法的艺术表现手段。基本刀法是从事篆刻人人都要掌握的基本功,而刀法的艺术表现则是根据每一位篆刻者的兴趣、爱好、性格、学养、审美情趣等不同而各自选择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从理论上厘清了刀法与刀法的艺术表现两个篆刻艺术概念。


二是篆刻刀法的表意性,并不是指每刻一刀即表示某一意,而是一方篆刻作品中,通过所有刀刻的有机组合,呈现出来的意境状态。就像一篇耐人寻味的美文。并不是每一个字就表达某一意义,更不是将一些优美的词语叠加在一起就成功了。而是通过字词句的有机组合,表达出内心世界真善美来感动人的美的意境状态。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史资料,对邓石如、吴昌硕究研厘清了诸多史料;书法的二度欣赏;民俗书法研究;书法与书法的艺术表现;对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并提出了纠错笔法;对书法字法的研究提出了书法字法形式美十一大法则等。


1992年5月,由炎黄艺术馆、潘天寿基金会主办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传统派四大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其时,我正在主编《吴昌硕》文史资料,经吴长邺先生介绍前往北京参加“四大家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向国内外专家征集吴昌硕研究资料。时任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先生主持会议,当得浙江安吉政协文史委《吴昌硕》文史资料主编前来参加会议,便安排作吴昌硕研究论文答辩。洪亮拿出了《吴昌硕七十以后以字行考》,从吴昌硕的出生、籍贯、逃难、考秀才,到名、字、号的由来与变更,丰富而详实的文史资料,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黄胄先生高兴地夸奖道:中国的书画理论界有功力深厚的年轻学者加入,似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注入,大有希望。


1998年11月,《试论书法的二度欣赏》入选并参加中国教育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主办“第三届全国‘书法学’暨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这篇论文的缘起是1992年“传统派四大家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学院高木森教授相识。之后,他在中国美院范景中教授的陪同下专程来安吉与我小聚。其间谈到,前几年有一次中国书法赴美展,美国博物馆工作人员竟然将有些书法作品倒挂在展厅中展出,引发在美华人强烈抗议,这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大的不尊重。美方工作人员说明的理由:以更具有视觉美感为标准来布置展品。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对书法艺术欣赏的深度思考。中国书法艺术是从实用书写发展而来的,中国人欣赏书法的习惯就是一边品读所写的文字内容,一边品赏书法作品的艺术风采。为什么有外国人觉得有些书法作品倒掛着看更具有艺术美感呢?这些外国人第一是有可能不认识汉字;第二是没有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常识,更没有中国人读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欣赏习惯;第三是把中国书法艺术仅仅作为视觉艺术来对待。所以他们所看到一件书法作品只见有生命感的线条对空间分割带来的美感。这分明是对书法作品的纯艺术欣赏。也就是书法作品中流动的点线语言(笔法)分割空间形成的空间语言(字法)构成的整幅作品(章法)带来的视觉美感。我将此称之为书法纯艺术的一度欣赏。中国古代书论中就有唐人张怀瓘《文字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之说暗合。


书法艺术在一度欣赏之外,便是二度欣赏。书法艺术的二度欣赏包括书法作品的书写文字内容、书写者身份、书写工具材料、书法作品的持有者、书法作品所处的环境等等。这篇书法论文发表后,其学术观点引起书法界诸多人士的关注,一时出现书法是纯艺术,以及多种相关二度欣赏的论文出现。


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书法文化现象,并作为书法学术课题进行研究。1999年1月《书法报》开辟《民俗与书法》专栏,刊发我的民俗事项中的书法样式的研究成果。诸如:百寿图、福字倒贴、双喜、桃符与春联、灶神与灶上书法、招财进宝等等。家乡满山遍野的竹林里,竹农两年要在新竹上捏油,即做到自家竹子的记号。发现这就是民俗事项的原生态书法墨迹。属于民俗与法的范畴,也是原始竹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8月,我在北大做访问学者课题论文《民俗书法刍论》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同年,荣获北京大学授予的“学术创新奖”。


2015年4—12月,应《中国书画报》邀请作王羲之《兰亭序》14讲,讲座视频在优酷网播出,讲座稿分14期在《中国书画报》刊出。其中,我提出的王羲之“纠错笔法”一说引起了一些读者质疑,并引发了书法界的大讨论。现在只要在百度上输入“纠错笔法”就能看到相关争鸣的文章。


提出“纠错笔法”这一笔法概念是基于我对上千种经典碑帖的笔法进行深入临摹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其中,王羲之《兰亭序》先后临摹过200多遍。起初也是亦步亦趋地临,渐渐地对某些不能便捷地顺势贯气的笔法进行反复研究,比如:《兰亭序》中“其”字中首横起笔右下向右上的翻钩笔法,“畅”字左“申”部垂露竖的起笔下左移动的笔法,“娱”字“女”部撇向横的牵丝停顿向左上带过的笔法。认为这些是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的瞬间纠错笔法。这决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反复论证,查阅了王羲之一生中所有传世的墨迹本和刻帖本,发现以上“其、畅、娱”的纠错笔法均为唯一一次出现,决无第二次出现。我认为:笔法原则中有蓄力发力,顺势贯气。在起笔行笔过程中,瞬间调整行笔方向,有可能就是自我主动瞬间纠错笔法,或者叫纠误笔法等,我们这里暂且统一叫纠错笔法。而要确定这一笔法是纠错笔法,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一笔法在这位书法家的一生中只出现一次。如果出现多次那就是这位书家的经典笔法。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曲头点、曲头竖等曲头笔法形态,其核心就是衄挫笔法,是王羲之的经典笔法。而纠错笔法或称纠误笔法并不是错误笔法,而是经典中之经典笔法。这种笔法精神就是知错即改是值得人们学习的,但是这种笔法形态却不能学习。我曾查阅了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王铎写书家临王羲之《兰亭序》,其中“其、畅、娱”三字中的三个纠错笔法均已理解,并未按原笔法书写,而都有自我之表达方式。


受篆刻刀法与刀法的艺术表现研究成果的启示,提出笔法与笔法的艺术表现是两个概念。

 在字法研究上,应用现代形式美学的分析法作为字法研究之底层逻辑。实现了从传统实用写字到现代艺用书法的观念转型。通过对数以千计的古代经典碑帖的观察、分析、研究,经过提炼、归纳、总结出书法字法形式美:斜(平)势统一、均匀、对称、对比、呼应等形式美法则,经过反复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系统化的书法字法形式美十一大法则,成为以视觉形式美为基础的书法字法原理。促进当代书坛的传统书法观念向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实用书写,向艺用书写的转型;二、从传统的写字教学,向现代书法美育教学的转型;三、从书写笔画,向书写笔画与空间的转型;四、从临摹碑帖,向用书法原理对经典碑帖与书法原理双向验证的转型。


在书法理论究研的成果方面:运笔操,“二进位制”与书法思维模式,笔画起笔产生的切面原理分析等。应用解析图文互证的方法主编的《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等均受到业界好评。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名书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养和素养?


洪亮:学养是指学识修养,素养是的素质修养。作为一名书画家,应该具备一般学人所具有的学养和素养,同时也还需要更多的文史哲方面的学养和不断锤炼笔墨语言和高尚人格素养。


记者:您认为提高书家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哪些?


洪亮:读书是提高书家文化素养的最佳路径。对于书家来说,读书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不可或缺。读书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眼界、开阔胸襟,提高精神境界。读书能使书者从技上升为艺,从而达到“艺文兼备”之要求。


经常有朋友问,学习书法在临摹经典碑帖之余要读那些书。我觉得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要读《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书者,有梦想成为书家者,要读古今中外之名著,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史,审美流变史等。


记者:近年来您作画喜题自作诗,并喜欢用自作诗词创作书法作品,请问您在进行创作时书写自己的诗词与抄录他人的古诗词有何区别?


洪亮:近年来我喜以自作诗词创作书画篆刻作品。传统格律诗与书画印形式美和意境美是一致的。书画印的创作,其本体语言中的形式美具有规定性和规律性。辟如:书法中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篆刻中的刀法、字法、章法和做印法,国画中的笔法、章法、色彩等都具有规律性和规定性,它们的共同指向是作品产生内在的节奏美、时空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与传统格律诗中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在避免孤平和三平违、三仄违的基础上,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性和规定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指向同样是诗中的节奏美、时空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一旦悟通其中的道理,诗书画印创作即能融会贯通为一体。


我并无意成为诗人,只是觉得在书画创作时用自己自作诗更为真切,也更为方便,与抄录古诗词的感受是明显不一样的。


如作画,自己没有诗意,待画作完成后再去寻找一首与该画相匹配的古诗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当然,读到一首古诗,很有感触,依古人诗意创作一幅画,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兴起作画,往往画之将半诗已诵出,后半部分的画,便顺诗意完成。如画墨梅“写来笔笔墨痕新,点点圈圈亦可人。是雪是梅全不问,满天寒色蕴阳春。”画红梅“古梅品格似先贤,久历冰霜志更坚。吐出芳华春讯息,红霞烂漫可延年。”画墨荷“大盖重重叠翠台,天仙玉立浴池来。幽香淡淡为谁发?君过横塘总忘回。”画荷花“昨天菡萏喜今开,疑似群仙下界来。玉玉亭亭风韵见,淤泥潭里育高才。”等等,都是在画至将半诗亦成。画中的书写性、金石味全从书法、篆刻中来。当然,画中的呼应之美、穿插之美、空灵之美,在诗、书、印的创作中也常运用之。


书法创作我喜写自作诗。因为有些专题展览要找一首合适的古诗也是一件难事。比如,2021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向我们研究员约稿,为庆祝篆刻院成立十五周年提供创作书法篆刻作品各一件。我即提供了一件自作诗《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成立十五周年》“篆刻旧称是雕虫,如今得道镌龙中。龙虫并镌又何妨,刀石砥砺性情通。立院忽忽十五载,学术创作累建功。申遗名扬海内外,育才硕博承古风。回望明清峰林立,时代新峰更浑雄。”又如,去年9月,牡丹江市书协举办秦篆临摹与创作活动,邀请我担任学术主持,并提供一件篆书作品。我即写了一首《题“篆籀寻真-秦碑溯典”牡丹江市秦篆临摹与创作作品集》:“牡丹江畔起春风,书道寻真篆籀中。不为表层形似乐,古今气象创临逢。”这样的书法作品就比较切题。平时,朋友间的诗词唱和更是其乐融融。


诗书画印求其通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我的努力目标。今后我将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尽一点绵薄之力。(选自中国书法报)


洪亮作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