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观点: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健康管理
雷健波: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这个概念大家都在提,但是有很多来源方式,其中有一点就是智慧地球,这个概念是IBM提出来的,有很多领域的数字化,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医疗、卫生如何信息化?智慧城市里面智慧健康怎么做?医疗健康和信息技术怎么完美结合?这些问题是我们“医学信息学”学科研究的内容。
智慧医疗的热度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的内容很广泛。智慧医疗的内容首先包括医院,医院里有人、财、物的管理;再到医生,医院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医生和护士,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护士如何护理;接着到社区,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最后到社区里面的每一个人。其中我们的信息技术服务如何从医院、社区到医生再到每一个人,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国家卫健委非常重视智慧医疗。2019年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现在大家相对认识比较普及的是智慧医院。智慧医院中有三大领域:第一是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第二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第三是面向广大患者的智慧服务。智慧医院分级管理,电子病历现在是0~8级,智慧服务则是0~5级,这是大的标准,全国都在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建设。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有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包括空间技术、能源技术,还有人工智能;另一种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如果得人工智能,就能得天下。
最早的人工智能不要忘了这个科学家--图灵,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他是英国的一位年轻的数学家,是在42岁的时候在家吃了毒苹果自杀的,他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当时在二战的时候破译了德军的通讯密码,使二战提前结束。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奖,相当于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唯一一个在国内获得图灵奖的就是清华大学的姚期智教授。有一个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新的里程碑,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测试很简单,相当于一个人在提问,对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提问,他们两个的回答,如果能够让提问者分辨不清楚,说明这个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试。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14年才有机器第一次通过了图灵测试,说明人工智能在2014年的时候出现了新的里程碑。
什么是人工智能,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讲清楚呢?我想人工智能就是机器能不能像人一样?从外形、行动、思考,到看、听、闻、说、感知都像人一样。这些技术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算法里面有两大算法,基于规律和规则的人工智能,通过专家经验总结的规则,逐渐到现在第二阶段的机器学习,机器具有学习能力,其中有很多的算法,最近的就是深度学习。2019年,深度学习三教父获得了图灵奖。
在“如何让机器长得像人”这方面科学家做了很多探索,这是特别伟大的。有模拟动物--机器狗,可以跳、可以陪人运动;有人形机器人,可以在瓦砾上行走,可以双脚跨越、跳高,这些机器人再进一步可以像人一样了,一开始经过障碍的时候是采用了跳跃,现在跟人的行为一样了。现在,这些机器人甚至可以做类似人的体操动作。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不仅长得像,还可以像人一样去行走。
机器人带来了行业颠覆,现在机器人可以弹钢琴、做保安、送快递等等。如果我们在各个行业不掌握先进知识的话,就可能被淘汰。关于超级的“功能机器人”几个信息知识点:IBM的“深蓝”——1997年,在国际象棋里面险胜国际象棋冠军;2011年,有一个Dr.Watson在美国全国性智力问答节目《危险!》中击败两名人类对手,在连续三天的比赛中大获全胜。之后就是Google的Alfago在2016年以4:1彻底击败李世石。Dr.Watson当时这个机器背后的服务器体积很大,共有90台服务器,有15TB的内存。纯人工智能的技术如何应用在医疗场景中,这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需要又懂医又懂计算机的人,既懂计算机最先进的技术,又懂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是不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一系列的研究。我们现在面临一些问题,在医疗领域里面我们的计算机和医生究竟谁更聪明呢?有的研究证明,现在医生里面80%的工作都以技术替代,换言之,可能有80%的医生要被人工智能取代。计算机的记忆能力比人类强,还有它的运算能力,以及它搜索、查询的能力。他能够很快查询、搜集到不止是我们大脑里面的东西,不止是我们医生和专家大脑里碰到过的病例,机器人可以瞬间搜索几十万病例。而且机器人的误诊率极低、出勤率很高,医生则是要休息的。
我们用于人工智能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诊断系统。临床发现准确率可以高达91%,这是相当高的。2017年,《自然》杂志上的封面论文,就是《达到皮肤科医生水平的皮肤癌筛查深度神经网络》。与21位皮肤科医生的诊断结果对比,诊断敏感性与人类医生不相上下,在91%以上。我们有了这样的系统可以跟皮肤科医生类似了。2018年,《肿瘤学年鉴》又发表了文章,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研究都可以登上世界上著名的医学杂志,这也是人工智能里程碑的进展。
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产业方面也获得了很大进展,像腾讯利用AI技术做了一个食管癌的筛查,腾讯还有企鹅医院;科大迅飞有“全科医生:智医助理”;马云也在做“虚拟病人”,还有整个医院智慧化流程的改造。当时马云说了一句话:“阿里想干的,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店。如果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因为医院和药厂越来越少。”健康管理在医疗这个产业里面,门槛又低又高,我们身边肯定有无数的朋友和公司在做智慧医疗,在做健康管理。但是真正做到特别好的很少,像“平安好医生”,砸了这么多钱,没有找到特别好的盈利点。现在这种模式有很多,出现了很多公司。
人工智能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从定义来讲,结构上就是怎么样更像人,功能上怎么样像人一样去感知、学习、推理,进而解决问题,最后最高级的阶段就是机器人有自我意识。现在的这种学习方法,只是模拟了人类部分学习方法。我们人有跨越式学习的可能,但是机器人是进阶式学习,现在的机器人学习方法中没有跨越式学习的能力。
人类7个月的婴儿有一定的归纳抽象思维,现在的人工智能还缺乏这样的能力,但是我对人工智能有这样的认识:谈及人工智能重要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弱人工智能,另一个是强人工智能。我比较担心强人工智能。
现在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了在医疗局部领域中的人工智能,这是投资的热点,但为什么没有非常普及呢?因为它没办法解决一个通用任务。因为机器人只能解决某一个局部的内容,人类无法和它交流,就会显得很傻,只会在局部非常出色,这是现在机器和人工智能面临非常大的问题。
机器学习的方法都是某一个局部领域,有大量的训练和测试,所以在一种场景里面人工智能可以,但是换了另一个场景,人工智能就不行,但是我相信人工智能将来会出现“像人一样”的强人工智能。现在人工智能看得比我们清晰,听得比我们清楚,科大迅飞可以迅速翻译很多国的语言,这是人类无法超越的。有了这样的感知,下一步就会思考,最终形成自我的意识,如果哪一天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信仰、宗教,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可怕?如果几个机器人自己站在那里思考,说我能不能不受主人的控制,我们几个机器人发明自己能听得懂的语言,然后形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无限制续航,不会被断电的机器人,这样就能绕开人类。所以未来人工智能应该能出现强人工智能,但是现在有法律、伦理的限制,来延缓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总结来说在医疗这个领域,医生和机器人谁更聪明?我已经部分回答大家了。这个答案我们从医疗这个领域里面肯定都不认可,机器怎么可能比人聪明?这里最早期的时候已经有争论了,比如像现在人工智能基于AI的诊断方法,究竟是认可这种方法还是认可人呢?究竟是接受AI的结果还是人的结果呢?如果是人对了,那没问题,如果是人错了,病人会说人家一个专家系统给出了一个正确的诊断你为什么采纳?。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这样:人工智能让医生变得更加强壮,为医生赋予他们飞翔的翅膀,AI不太可能在短期之内替代医生。
在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的结合方面有无数工作可以做,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疗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智慧城市中,智慧医疗其实有几个大方向:医院智慧化,进而是社区的智慧化,最后让社区覆盖到所有的病人、亚健康的人,再或者是所有人,让大家更加健康。
健康管理与智慧医疗的结合
我们在智慧医院这个赛道里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如何能够做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管理?就是精准的、个体化的社区管理。目前随着温饱问题解决了,每一个都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如何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我国慢性、非传染性这一大类的疾病给国家的医疗,给人们的经济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压力。
除了慢性病的挑战以外,我们其实还有更大的挑战——亚健康。亚健康的人群规模有多大?中国基本健康的人群只有15%,有疾病状态的人群有15%,剩下的70%的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是说在中国有接近10亿的亚健康人群。如三高、高血压有将近3亿多人群,这类人群是特别难管理好的。但如果把每一类管理起来就会更加伟大,更加有价值。
如何健康管理呢?一个小小的糖尿病和高血压领域,都可以孕育无数上市公司,主要就是要把每一个人赋能起来。像我们中医说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让每个人以预防为主,要把医学管理学科,把认知学科、心理学科,还有现在的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技术。
大智慧、战略性的方法其实有两大方向。一方面要方便智能,另一方面要专业可信。数据终端没有建立起来,每天去扎针,肯定不适合大规模的管理。从专业上看比较成功的场景,就是在互联网上卖保健品。但这样的健康管理都不是非常好的方式。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要把每个人的意识提升起来。我们建立了一个健康大数据,通过可穿戴设备加上手机实时收集健康相关行为和数据,建立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大数据,有院内的、随诊的,还有健康行为的,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专业的干预方案,而这个干预方案,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按照这个方案执行,最后给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这项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所有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核心,这个场景就是要以每一个人为中心,针对大众,不针对医生;第二,大数据的基础就是EHR和PHR。再结合可穿戴设备,实时动态的数据;第三,健康管理其实很简单,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那如何发现你是不健康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心理认知的技巧和方法。
一级预防非常重要,常规的常见治疗,很多老百姓都不懂,如何体现研究的专业性?这要求有既懂医又懂计算机的团队。技术一定要创新,把最新的技术即云、物、移、大、智通过移动医疗来实现创新颠覆。
BCT技术是基于认知的行为治疗,还有社会认知的SCT技术这些技巧融在我们的APP和健康管理的理念当中,可能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做起来会有智能的可穿戴设备,移动设备和大数据的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通过一天24小时的动态数据,分析身体指标,从而知道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在具体应用方面,将医院前、中、后通过一个方案结合在一起,也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这样的系统是我们目前看来最系统、全面的。这些尝试都要整合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动态数据,真正的大数据、全数据、全流程,实现连续管理,还需要全人群、全员参与。
健康教育很重要,一定要做精准分群分类,而且激励机制也很重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才最重要。除了预防以外,生病以后怎么快速找到最适合的专家、教授?市场有巨大的需求,很多人都在尝试,如何做到?其中每一点都有细节、都值得去探索。如何实现智慧健康管理。其中的门槛可低可高,但是真的要做得很好,需要讲究专业性和细节,需要既懂医,又懂计算机,最好还有社会,心理,管理,投资以及营销等方面的交叉学科人才,我们在北大从事的学科“医学信息学”就是培养这样复合人才的学科,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我们也研究一些解决方案,任重道远,我们一起努力吧。
(以上文章转载自网络,旨在与行业内人士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