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聚焦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系列报道(十六)

主旨演讲及圆桌讨论精彩回顾:宏观经济与人类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1 12:23: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在当今世界,人类再一次面临着调整、疾病和贫困的威胁,宏观经济与人类健康也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两者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一方面,经济繁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助力提升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健康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


2024年1月22日上午,在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的第二个环节“宏观经济与人类健康”中,主办方邀请到海峡两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等嘉宾,共同探讨宏观经济与人类健康的互动关系,分享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活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雪征主持。

 

秦雪征主持


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巨大


毕井泉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毕井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发表主旨演讲,他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就宏观经济与人民健康有关的六大产业和领域提出相关意见。他认为,“要按照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对涉及生物医药研发、注册、生产、使用和支付各个环节进行取向一致性的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全链条支持,帮助这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从资本寒冬中走出来,带动经济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在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平稳转段后,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全国 GDP实现了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比202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中仍是属于较高的增长。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万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同比增长3%;进出口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4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8亿元,同比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2%。


他提出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房地产关于整个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经营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的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强调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挖掘城市地下网管改造,农民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潜在需求。特别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毕井泉就宏观经济与人民健康有关的产业和领域,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市场预期讲提出几点意见,其中包括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增加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扎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开展大规模城市地下管网建设。


他认为,上述六个领域都是与人民健康有关的产业和领域,都是有需求无供给或者供给严重不足的领域,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认真设计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一定能收到功在当代、历代千秋的实效。

 

中国202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许宪春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许宪春,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家,目前任全球国际比较项目技术咨询组成员;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增加值核算技术组中方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统计学者许宪春从生产、需求、收入和价格四个角度阐述了中国202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从生产角度看,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持续恢复。2023年,GDP增长5.2%,增速比上年回升2.2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和5.2%,剔除2022年二季度基数较低的影响,增速逐季上升。二是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速持续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7%,比上年回升2.1个百分点;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3.3%、5.2%、4.6%和5.5%,剔除2022年二季度基数较低的影响,增速逐季上升。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增速比上年高2.8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对经济增速贡献最大。在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接触型服务业呈明显恢复态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重要动力。


从需求角度看,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献。2023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二是投资需求贡献率明显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2023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比上年回落17.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仅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三是净出口需求持续走弱,向下拉动经济增长。2023年,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向下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


从收入角度看,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速稳定回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6.1%,分别比上年回升1.3和3.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分别比城镇居民快2.6和2.8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降幅持续收窄。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降幅比1-2月收窄20.6个百分点。


从价格角度看,表现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消费领域价格涨幅明显回落。2023年,CPI上涨0.2%,涨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2.8%转为下降0.3%;能源价格由上年上涨11.2%转为下降2.6%,对CPI影响较大。二是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降,降幅由扩大转为收窄。2023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部分工业品需求不足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PPI同比下降,下半年降幅收窄,全年PPI下降3.0%。


教育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

 

易君健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易君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双聘教授。师从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和Gary Becker。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医疗与健康经济学、医疗与健康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和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易君健教授以“教育如何提高生命质量”为题,分享了使用中国台湾地区健保数据分析的一项研究。现代经济的增长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人力资本构成中最主要就是教育和健康,通过投资于教育可以提高生产力、创新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他从“生命质量”这一概念的定义和解析入手,通过详细描述研究背景及其所面临的挑战,逐步揭示了生命质量这一复杂概念的多维度特征。该研究使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来衡量生命质量,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死亡导致的与预期寿命之间的损失年份;另一部分是各种疾病所引起的生命年数损失。随后,他详细阐述了构建生命质量指标的具体过程。


研究方法上,易教授基于台湾地区《义务教育法》的推行,采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导致人们的受教育时间平均增加了约0.31年,且显著提高了受益人群的生命质量。教育水平每提高1年,伤残导致的生命质量损失可减少约0.68年,而死亡导致的损失则可减少约0.5年,从而使总的生命年损失下降大约1.2年。此外,易教授的研究还揭示了教育与生命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通过知识增长和健康行为的改善来实现的。


总体而言,易教授的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对教育在提升生命质量方面的深刻见解,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圆桌发言嘉宾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中,来自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院双聘教授黄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长聘副教授、中国关工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促进工程副秘书长谢丹夏;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潘聿航围绕“宏观经济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议以及研究成果。

 

圆桌对话发言嘉宾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与会嘉宾就发言嘉宾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