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聚焦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系列报道(十七)

主旨演讲及圆桌讨论精彩回顾:两岸融合与全球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1 12:33: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2024年1月22日下午,在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第三个环节“两岸融合与全球健康”中,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来自到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等嘉宾,就两岸融合与全球健康畅所欲言。发言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及意见建议。活动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第四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主持。

 

张海滨主持

 

践行同一健康,共建健康中国

 

刘谦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刘谦,中国医院协会会长、两岸企业家峰会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


刘谦会长以“践行同一健康,共建健康中国”为题,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关于“同一健康”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他强调了理念、行动和法制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首先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的演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不同阶段践行“同一健康”的理念和方法。在多次演变和调整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预防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充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认为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行动,推动了国家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针对法制问题,他认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按照“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在卫生健康方面,目前专业领域主要涉及到15项法律,其他还有涉及到35部行政法规,85部部门规章,以及一千多项标准,共同构成卫生健康相关的法规体系。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共谋、共建、共享,符合健康事业发展规律,也高度契合“同一健康”理念的内涵。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同一健康”理念的落地,他强调“全球健康”需要跨地区、跨部门与跨学科之间的协同,指出既要重视合作,又要重视机制和技术的支撑。第一,合作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在应对世界性的挑战时,如重大传染病、慢性病、抗菌药耐药性等问题时,需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切实加强合作,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第二,需要建立适宜的机制。比如分级诊疗、医防融合等方面的协同机制,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等,特别是如何进一步优化责任机制,利益机制,激励约束等;第三,技术变革发生在各个领域,从研发、评价和应用规范使用的角度看,医院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有责任与各方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和资源的共享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办法和工作机制。


最后,他指出两岸同胞应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携手合作,共同为两岸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探讨两岸大健康待交流合作的领域

 

李祖德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李祖德,台湾台北医学大学董事长。


我作这个报告是基于在大陆超过36年的交流和经验,就引用《诗经》的话分享我的想法:两岸各有优缺,合作互补;互动理解,均能得益;波折是常态,可贵在坚持;要秉持一个先利他才能利己的正向心态。今天要谈的,一是对于交流经验的领悟,二是交流合作可探讨的五个领域,后面分别由台湾地区的代表领导进行分享。首先两岸交流的开始,离不开中央领导的推动。在过去,很多中央领导都去到台北,对两岸交流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台北医学大学社会影响力很大,在两岸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央领导来过以后,两岸各地的意见领袖继续交流,这是扩大因素。在两岸交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就如何把两岸的评审规范一致化这一问题,2013年台湾专家受邀花了四天的时间在中日友好医院修订成现在的规范。


下面是交流合作探讨的领域。第一部分,大陆是否可以避免台湾健保三十年来累计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另外,未来商保怎么拼图,怎么进入也很重要。第三个,如何实现老龄化整合性医疗。最后,1975-2015年这四十年出生的5亿多人,独生子女的到未来60岁以后怎么办。第二部分,医康护养医疗服务衔接的经验交流。一是现在科技很进步,比如AI,但是创新如何在这四个部分衔接上。二是长期照护与养老政策,护理人员逐渐缺乏的趋势是全世界共性问题,这在老年照护方面必须创新。最后用数据驱动卫生新政策,这方面如何预防,是否将预防放进医保,医保放预防有何意义。第三个部分,医学教育导入医疗质量的经验交流。一是台湾医学教育统一化的经验分享。二是医学教育质量认证的经验分享。三是台湾医师的训练计划的经验分享。四是医生训练的趋势,将来培养出什么样的医生,人生规划是什么,要进行结合。第四部分,建立创新生技产业生态经验交流一是从0到1突破经验分享。二是严格规范原创性技术专利保护制度。三是台湾市场太小,只占全世界0.4%,所以一定要跟大陆市场结合。四是如何让台湾的创新和大陆的市场以及产业连接。最后是两岸中药产业优化连接的探讨。一是台湾中药质量比较好,但是离不开大陆这一块源头,而且台湾很多用西药的方式做中药,如何将两岸药店标准值协和。二是疫情会不断出现和发生,我们如何用重要制剂对付未来的挑战。以上这五个是我建议可以讨论的议题。


最后,两岸同文同种,我们要关注世界的医学和创新技术的发展,还要关注人文,假如没有人文,那么所有都没有温度,没有意义。我希望两岸能够继续多多交流,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华人社会。以上谢谢大家!

 

中国式“双一流”医院创建与评估

 

刘庭芳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刘庭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管理学系创始系主任、IAQS(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科学院)终身院士。

 

刘庭芳教授主旨发言的题目为中国式“双一流”医院创建与评估。他首先明确了“双一流”的内涵,是指国家一流医院、世界一流医院。“中国式”的政策依据是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现代化做的一个新的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党的领导,第二尊重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第三在这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

 

刘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创建世界一流医院的经典案例,并分享了世界一流医院排名的指标体系构成情况。同世界一流指标体系相比,国内现有的排名指标体系综合起来仍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在对中国国情深入研究与对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经过验证的世界一流医院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刘教授及其团队首次研发出中国式双一流医院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路径,并尝试使用汉化的相关国际量表开展相关主体指标的评测。

 

该课题首次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系统、科学提出中国式双一流医院创建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路径,还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刘教授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的进展情况和未来的工作计划。通过课题的开展,团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公立医院的现状,为完成这个科学研究,真正帮助国内医院进入世界一流医院中增加了信心。各个医院对该课题非常重视,党委书记、院长以及所有中的层领导,包括科主任等,积极参与交流。接下来,课题组将把指标体系纳入20家医院,由医院组成专班,用三个月进行对标检测应用,评估每家医院到底达到A、B、C级哪个水平,然后再用结构方程对指标体系再做一次验证。刘教授希望通过这样的课题,来推动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并挺进世界一流医院行列。

 

建构以“艺术健康管理”为关键词的新学说

 

金曼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金曼,北京大学艺术与健康管理实验室主任、歌剧研究院教授、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双聘教授、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金曼教授指出“艺术与健康管理”的提出,是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响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导向,通过艺术发挥其滋养情操、舒缓压力、怡情养性和健硕灵魂等关乎健康的调节作用,从而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理论依据与解决方案。


如果说“艺术”“健康”和“管理”是在审美判断力沟通下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结合,那么“艺术与健康管理”则是以艺术之“怡”作为审美判断力沟通的方式方法,以“养”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所结合的形式结果。“怡”对应“艺术”,“养”对应“健康管理”,“怡养”合为整体,就是“艺术与健康管理”的操作性行为。所以“艺术与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怡养”为核心关键词,指向抵达“全人”的培养。


在明确这一理念之后 ,我们在人的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目标,即:以艺术引发兴趣,在管理中找到推进志趣的方法,最终指向健康的乐趣,从而在给予压力释放的出口的同时,也建设获得趣味的入口。而这一套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能够践行“三之合一”的理念,即:与了解新学说与新概念有关的“知之”,与创新内容和研发精神有关的“好之”,以及与恰以养心、情以序律的志趣方法有关的“乐之”。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艺术与健康管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什么是健康的艺术,艺术如何为健康管理赋能和促进,通过实践获得切实的经验与感受,最终能够将知识与经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成为拥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现实的优秀人才。


因此,艺术与健康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进行声音能量、健康芭蕾、艺术疗愈、虚拟现实与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实证研究,从人的生存世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四个维度出发,在“生命科学”的对岸建立“生命美学”朴素的艺术功能性和实用性,继而持续开拓快乐人生新领域,构筑生命美学观景台。

  

圆桌讨论发言嘉宾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院长何伟玲、台北医学大学特聘教授周桂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岩、台北中山医院院长朱益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台湾长庚大学医务管理学系教授卢瑞芬、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台湾中天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路孔明、同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雷志彬、中华中医药学会两岸交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威著,从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大健康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科技创新合作、商保模式比较、幸福康养、医学人才交流共享和健康传播等角度分享了两岸健保的心得和思考方向,对促进两岸融合、两岸优势互补和全球健康的发展提出积极建议,以更好的应对两岸卫生体系面临的共同挑战。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