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聚焦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系列报道(十八)

主旨演讲及圆桌讨论精彩回顾:数字技术与智慧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2 09:21: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白雨

随着“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融合推进,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人类步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弥合数字鸿沟,推进健康公平,更好地应对全球健康危机。


2024年1月22日上午,在首届“全球健康发展海峡论坛”的第四个环节“数字技术与智慧健康”中,主办方邀请到海峡两岸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等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智慧健康的前沿研究,分享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活动由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主任许铭主持。

 

许铭主持


构建区域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实践


董家鸿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院长


董家鸿院士分享了对于构建区域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实践。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医疗卫生系统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观念转变,重塑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深化医疗改革的迫切要务。我国新型健康医疗体系将布局在强基层、建高峰两个维度上。建高峰是针对复杂疑难疾病诊治和重大医学问题研究,由国家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其牵头联合三级医院所组成的专科/专病医联体来承担。强基层是由区域三级医院牵头整合城区和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提供集预防-诊疗-康复-慢病管理-高龄照护于一体、覆盖区域全人群、全生涯、全维度的健康医疗服务。


健康医疗联合体,就是在现代社会健康需求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健联体,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运营为主体,提供覆盖全人群、全生涯、全维度健康医疗服务的整合式健康管理与医疗照护联合体。这是为维护全民健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和机制。从全球范围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和美国,还是在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内,健联体都是社区健康模式的主流趋势。2021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启动健联体试点的重要举措,实现“防大病、管慢病、治急症、促健康”的目标。清华长庚医院以此为契机,推动亚洲第一超大社区-天通苑健联体工作,探索破解超大型社区健康治理的难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建立于国家医改背景下,推展于健康中国进程中的一家新型的公立医院。借势于国家医改与健康中国战略,医院实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开业8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之下已建成为医院治理良善,专科阵容强大,卓越人才汇聚,医疗品质一流,在业界享有美誉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医院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守护全人类健康福祉“为宗旨,锚定国际一流新医科的目标,努力构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卓越学术医疗体系。作为诞生于国家新医改背景下的新型的公立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要针对国家重大医学问题和复杂疑难疾病,在打造世界一流医学中心的同时,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从而构建顶天、立地、惠民的,临床医学发展的新格局。医院坐落在天通苑地区,这是一个100万人口的超大型社区,亟需探索超大型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和卫生治理机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昌平区政府合作,以下辖20万人口天北街道为试点,建设健康医疗联合体,为辖区居民提供集预防-诊疗-康复-慢病管理-高龄照护于一体的系统连续医疗服务。


针对社区健康需求和健联体的痛点问题,我们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组织了跨领域、多学科的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专家团队,合作研拟 提出了以智慧医疗为核心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智慧健康医疗方案,称之为THIS,清华智慧健康医疗体系。我们理想的目标是通过将智慧体系嫁接于区域健联体,打造智慧医疗生态体系。这个体系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支撑技术为基础,通过在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科教和智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实现智慧健康医疗的能力增强、效率提升、体验优化和服务延展4个方面的效应;赋能涵盖精准医疗、精诚服务和精益管理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助力于全民最优化健康照护和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达成。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天通苑智慧健联体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智慧健联体模式,推进新一轮回天计划并服务健康北京,创建“健康中国”智慧健联体创新示范,打造全球社区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创新高地。

 

智能外科:理论、技术与发展

 

刘荣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刘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


刘荣教授的演讲回顾了外科学的演进历程,并着重介绍了智能外科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智能外科是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崭露头角的,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外科诊断和治疗进行辅助和替代。演讲内容涵盖了外科学的历史、智能医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预后控制外科的理论。


刘荣教授首先回顾了外科学的历史发展,强调了工业革命对外科技术的推动作用,详细介绍了智能医学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包括诊断、病理学、手术等。在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准确率,并且提到了病理学中图像识别的应用,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随后,他提出了智能外科的定义,并介绍了预后控制外科的理论。通过利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预测外科疾病的风险,实现对患者的全程最优治疗;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团队在胰腺疾病、肝胆胰肿瘤手术规划和导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了利用机器学习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案例,并强调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包括仿真模型用于手术前的实验和规划;最后,刘荣教授分享了他们在机器人手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尤其是在肝胆胰手术中的成就。通过机器人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手术,解决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演讲的结尾,他强调了智能外科的未来发展需要外科医生与工科同道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外科的智能化。


总体而言,刘荣教授的演讲系统性地介绍了智能外科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外科学的创新,也为医学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医疗AI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周翔做论坛主旨演讲

嘉宾介绍:


周翔,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


周翔于此次活动中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于医疗领域的见解及联影智能目前在大模型领域的工作进展。他首先讲到,大模型时代,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非常重要,因为大模型已经掌握海量的知识,而关键需要善于提问,挖掘出准确的答案,这个转变在很多应用领域已有体现。但具体到医疗场景,鉴于其严肃性、复杂性、模糊性、高风险、以及多模态特征,大模型技术所存在的“幻觉”和“臆想”问题将为其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挑战。如果试着让大模型生成一幅医学影像,我们可能会发现它对于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都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最先进的大模型也仍然会表现出例如“不会数数”这样的一些令人意外的弱点,而这类错误或不足在医疗场景中恰恰是不容出现的。因此,在医疗场景下,控制大模型的“幻觉和臆想”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周翔强调,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稳扎稳打的、渐进的过程。作为联影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联影智能自成立以来,专注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临床、赋能科研、赋能设备,近期公司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医疗场景多模态的特征,公司聚焦影像、文本、混合模态三大方向进行创新。影像方面,大模型的通用性可使其在检测和分割等任务上表现更出色,因此可在跨模态诊断、一扫多查等临床场景助力进一步提质增效;文本方面,公司以开源大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医学知识进行精准微调,最大程度避免“幻觉”问题,目前已聚焦临床多个科室的一些具体场景实现了一些特定任务模型的落地;而混合模态的医疗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最为丰富,公司正在实现影像加报告的弱监督或者无监督学习,培育混合模型的自学习和自进化的能力,为未来的院内、院外各类型、各模态数据结合的全新应用场景奠定创新基础,助推大模型对医疗领域的颠覆式改革。


周翔指出,大模型技术是智能“涌现”的成果,而“融合”是“涌现”的关键。对于医疗AI行业而言,“融合”趋势可具体表现为应用融合、平台融合和技术融合。以重大疾病脑卒中为例,目前联影智能针对该疾病提出的融合方案已实现从单应用到全闭环、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突破,在临床救治层面实现全栈覆盖,在区域救治场景构建协同诊疗生态。联影集团本身也是一个全面“融合”的生态布局,联影智能作为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关键成员,未来将继续积极进行产学研医融合和全链条创新,为医疗场景持续赋能。


圆桌发言嘉宾


在圆桌讨论的环节中,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创始执行主任雷健波,亚太医疗技术协会(APECMed)中国首席代表张黎,台湾医院协会秘书长、亚洲医院联盟秘书长、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秘书长黄琡雅,北京深睿博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乔昕,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吕蓓妮等嘉宾围绕“数字技术与智慧健康”的发展,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议以及研究成果。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