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专题专栏>

重庆未戒所积极探索走出“非遗+戒毒”特色戒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4: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林森  |  责任编辑:唐浩哲

近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重庆未戒所)举行“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戒毒梦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戒毒工作室揭牌启动仪式。这是重庆未戒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实践“非遗+戒毒”工作,不断丰富教育矫治方法思路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重庆未戒所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三七工作法”,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戒治、联合帮扶”三大原则,在“南桥传国学”“曼陀罗绘画治疗”等特色教育矫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不断探索叶雕、舞龙、传统礼仪文化等非遗项目在教育矫治过程中的运用,创新“非遗+戒毒”优势特色教育矫治项目品牌,提升场所教育矫治质量。


融入非遗艺术底蕴 激发戒治内生动力

“一片不起眼的落叶,在经过耐心雕刻后也能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丽,这给我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我相信自己也能成功戒掉毒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戒毒人员刘某在上完叶雕培训课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叶雕又名“剪叶”,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诞生的一种传统艺术,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将飘落的树叶经过精心雕琢、刻画,能让树叶如获新生,绽放出新的光彩。


“叶雕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完成。”重庆市民间艺术家,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叶雕、瓷刻传承人陈力介绍,叶雕制作需经过选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等多道工序,融合了绘画、微刻、剪纸等多种技艺。“一幅简单的叶雕作品如果从雕刻工序算起,一天就可以完成,但比较复杂的则需要数月时间。”陈力说,戒毒人员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能磨炼耐心,还能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


“我最喜欢的叶雕作品是《茉莉花》,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成功雕刻的作品。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无论未来多么困难,只要坚定戒毒的决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摆脱毒瘾的束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还有12天就解除强戒的未成年戒毒人员陈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戒毒人员杨某,在之前的叶雕课上从来没有雕刻过一件成功的作品,却在最近的一次课上表现突出,将一只熊猫雕刻得栩栩如生。“我很后悔,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益求精地做好一件事,没有坚持完成学业,在社会上瞎混,最终误入歧途。”16岁的杨某刚接触叶雕课时非常抵触,认为这只是任务。一段时间后,杨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图片雕刻,并逐渐养成了耐心细致的习惯和品质。杨某表示想亲手为外婆雕刻一幅作品,让她看到自己的改变和进步。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根基与灵魂,非遗项目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重庆未戒所教育科民警王婷表示,在戒毒人员中开展非遗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体验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还可以帮助戒毒人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言行操守,坚定戒毒决心,重塑生活信心。


展现非遗艺术魅力 助力教育矫治提质增效

非遗如何与戒毒碰撞出火花?王婷介绍,2023年8月,自己与同为“最美禁毒人”的叶雕传承人陈力相识始于颁奖典礼。当王婷第一次了解到叶雕这门非遗艺术后,便将叶雕艺术与教育矫治工作联系到一起。


“其实戒毒人员的经历和叶雕艺术非常契合,他们因为吸毒走上歧途,人生就像落叶一般失去了活力。然而落叶经过雕刻修剪都能重新绽放光彩,希望戒毒人员也能如此。”王婷说。不久,王婷便邀请陈力到场所为戒毒人员上叶雕课。


“我们刚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很多戒毒人员因为没有接触过叶雕,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却很少有人坚持雕完一件作品。”重庆未戒所管教民警李欢介绍,这与吸毒人员因长时间吸毒导致神经受损,心情躁动有关。


“通过前期的几次课,我发现戒毒人员喜欢雕刻简单的、感兴趣的图案,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获得感。”陈力说,在之后课程中,自己便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简单图案让他们雕刻,同时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


据了解,陈力每周都会到场所为戒毒人员上叶雕课。课上,陈力通过设置不同主题,引导戒毒人员在雕刻中学会凝心静神,感悟树叶方寸之间的世间百态。截至目前,场所已邀请陈力开展叶雕培训40次,未成年戒毒人员参课率达100%。



走进重庆市戒毒法治教育基地,可以看到一棵特别的树,干枯的树枝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树叶,上面雕刻有动物、花草、人物等。据介绍,该树名为“枯木逢春”,上面挂的是戒毒人员雕刻的优秀叶雕作品。其中,戒毒人员李某的叶雕作品《脉搏》,还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选上,代表中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参加了今年3月14日至2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第67届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会议上的“减少毒品需求”主题展览。


“一笔一划刻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叶雕制作中,不仅潜移默化培养了戒毒人员的耐心,还让他们掌握了一门技能。”李欢表示,通过半年的学习,未成年戒毒人员的专注度、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场所教育矫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领悟非遗文化内核 打造特色教育戒治品牌

在重庆未戒所,“非遗+戒毒”教育戒治特色项目让戒毒人员在艺术体验中修养心性、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他们回归社会打下了基础。


“目前,我们场所不仅打造了专门的非遗技艺培训教室,还配备了相应的工具和设施,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王婷介绍,场所针对戒毒人员的身心状况和戒治需求,将引进叶雕、舞龙等不同类型的非遗技艺,引导戒毒人员在非遗技艺中磨炼心性、在戒治生活中弘扬非遗文化,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非遗精神融入戒治中,从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帮助戒毒人员走好新生路。



此外,为打破非遗文化交流传播区域局限,重庆未戒所长期与民盟重庆市委、重庆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黄丝带”帮教行动,不定期聘请“非遗”项目名师进所对戒毒人员进行授艺,并借助民盟在文化、教育、就业等领域的资源优势,每年定期开展帮教、职业技能培训和回归就业帮扶活动。


自2016年以来,重庆市慈善总会与重庆未戒所启动开展了“爱心助回头”慈善项目,已成功培养了240余名未成年戒毒书画爱好者,征集了150余件书画艺术作品,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人生体验与收获,更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今年1月30日,重庆未戒所与民盟重庆市委、重庆市慈善总会提出了共同成立青果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戒毒工作室,打造“青果园+”的特色戒治文化品牌理念。重庆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况由志表示,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非遗+戒毒”项目的实施内容进行全面支持和帮扶,助力创建“非遗+戒毒”特色戒治文化品牌,推进志愿者队伍整合,联合开展帮教活动。


重庆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教育矫治局党委书记、局长余健华表示,接下来,重庆未戒所将以工作室为平台,持续深化与民盟重庆市委、重庆市慈善总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坚持“以文化人”,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功效,积极探索“非遗+戒毒”相结合的戒毒新路径,持续打造具有重庆戒毒辨识度的标志性教育戒治优势项目。(文/张林森 图/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