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
5月19日,由五大名窑艺术馆主办的“有无相生”——柏云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五大名窑艺术馆隆重开幕。现场莅临的嘉宾有艺术家张润世先生(柏云的老师),荣宝斋资深书画鉴定专家、荣宝斋首席拍卖师左安平先生,北京德滋画廊创办人白洪先生,书法家、原北京书协理事、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书协秘书长黄添喜先生,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张鹏先生,艺术评论人陈荣女士,天津市滨海新区文旅商会会长姜一先生,天津市农商银行副行长于亚秋女士,津沽记忆博物馆馆长齐慧敏先生,生态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一懿先生,北新防水集团副总经理李霄先生,私募基金投资人张斌先生,云藏阁董事长张树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城学校张磊先生,当代艺术家郭润利先生,当代潮流艺术家史明先生,生态梦网李祺先生以及艺术家陈钟先生、五大名窑艺术馆馆长申小波先生等30多人莅临开幕现场并合影留念。
书法家崔学路先生( 柏云书法师父)、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总裁余锦生先生、北京银座国际拍卖董事长贾晋华先生等人发来视频祝贺。
开幕现场,五大名窑艺术馆馆长申小波先生,艺术家张润世先生,荣宝斋资深书画鉴定专家、荣宝斋首席拍卖师左安平先生,书法家、原北京书协理事、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书协秘书长黄添喜先生,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张鹏先生,艺术家陈钟先生先后致辞发言。
五大名窑艺术馆馆长申小波先生致辞
艺术家张润世先生致辞
荣宝斋资深书画鉴定专家、荣宝斋首席拍卖师左安平先生致辞
书法家、原北京书协理事、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书协秘书长黄添喜先生致辞
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张鹏先生
艺术家陈钟先生发言
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展览展出柏云十年来的书法、书画精品五十余件,题材分为“画书、写竹、山非山、其他”四类。展览展至6月23日。
前言
从90年代甚至到新世纪初,艺术界还在争论不休“艺术应该国际化,发扬传统艺术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我更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989年起至今,我学艺已有35年,入京学习也有31年。早期也曾临习书贴,但是真正开始研究书画艺术是从2006年开始,书法研究更是2011年才算进入状态。我汇总有几个原因。第一是落叶归根,毕竟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壤上,随着年岁增长,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渐入佳境,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工作关系,我从2006年起参与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工作,深入参与并致力于推荐优秀作品。持续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研究,让我对传统书画艺术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信奉赵子昂说的“书画同源”,所以这些年大多时间在练习书法,画画则较少。我曾经看到过李苦禅先生写给友人的信中有一段话,意思是说“书里要有画,画中要有书。”我相信只要书法理解与训练到位,画画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怎样才算书法理解与训练到位?首先要理解书法的五千年历史。只有理解了书法史,下笔才有了依据,训练才不是浪费时间。既然书法史是前提,就是学古,从文字的起源上去探寻。古的尽头是“无”,一切都是从去时来。老子《道德经》云:“有无相生。”正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提炼人类创造了文字。认识“无”的境界,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去架构书法之美,无中能生妙有,有形不拘于形,无意恰恰有心,玄之又玄,则甚为妙哉!中华美学的根基就在这里。
自然生活怎样变成书画艺术?陈子庄说:“中国绘画的传统并不在于绘画方法,而在精神。心中有画必须把精神化为意象,直抒心中之意,而不在于物理表象。”因此,书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画山是山;第二层画山非山;第三层画山还是山,关键不在于画,而在于心。此时,画的题材、主题、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五色令人目盲”这句话也出自老子《道德经》,我即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坚持用最简单的笔墨黑白寻找阴阳平衡、知白守黑,直抒胸中之意。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受益于科技的突飞猛进,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却是离来时的“无”渐行渐远。我想这份愉悦精神的任务应该交给艺术作品来承载吧!因此,我把展览主题命名为“有无相生。”
此次展览挑选的作品题材分为“画书、写竹、山非山、其他”四类。
——甲辰春柏云于北京破锋堂
画书
由于工作的关系,柏云能够饱览大家的作品,加上他坚持不懈地研究练习书法,从历史诸家中受益匪浅。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每一根线条的形状、质感都影响着视觉感受,写字就是画画,线条质感的根在甲骨文、大篆之中。隶、行、草、真都应该在大篆中汲取养分,才能质朴无华、有内在的深度。临帖由博而约,篆隶真行草无一不临,临帖就是用今天的审美价值观揣摩古人的审美价值观。
写书法,自古至今,字形越来越简单,用笔方法越来越复杂。了解这种变化的本质,了解毛笔这个工具的变化与线条的关系,了解今天乃至明天书法的意义以及趋势,用历史的眼光、广度的视角,“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就不会断章取义、不会没有目的地学习。
“眼高手低”他经常这样说自己,正是由于眼界决定了他的笔墨世界不流于普通和俗套,坚持着自己的洞察力,勤学苦练书法中的技巧与心得,应用到他的书与画中。
——陈荣(艺术评论人)
甲骨文有无相生
138×60cm
款识:释文有无相生,岁在癸卯春月柏云书于北京。
钤印:罐罐草堂、柏云之印。
金文 上善若水
99×47cm
释文:上善若水。
款识:老子道德经句,上善若水。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是其信,易经亦有此句。岁在癸卯之夏,柏云书。
钤印:柏云之鉨,中铭书画。
秋赏明月
75×42cm
款识:甲骨文、秋赏明月、春品朝阳,岁在甲辰正月柏云书。
钤印:柏云之鉨、中铭书画、佛型印。
写竹
墨竹是他常画的题材,不仅是因为竹在中国人的心中代表着的高尚人格与情感,也因为墨竹写生信手拈来,因为在罐罐草堂的窗外、门口、室内都种了不少竹子。因此,他笔下的竹子都是有实际参照的写生,十分生动,是写实的,不仅与历代画竹名家的传统一脉相承,也是他心中之影,竹子的形态似乎是他对人生的领悟,显然,竹子是人格的映照,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样子。
雨后的青竹醉态妩媚、阳光下的竹刚劲挺拔、风中竹多一份惆怅、雪后竹扑朔迷离,有时候像神仙、有时候像一个忧郁的人影,又忽然一变繁花似锦或又清疏典雅,怪石又刻意夸张,比喻世事无常。是传统的笔墨精神,又有现代的构图与视觉效果,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而我们身边的山水、草木却映照着我们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感到身边的道路与正在发生的事正与我们纠缠着的生活。
——陈荣(艺术评论人)
竹报平安
100×50cm
款识:竹报平安。岁在癸卯初夏柏云。
钤印:柏云之鉨。
雨后
100×55cm
款识:雨后。岁在壬寅之秋柏云写。
钤印:柏云之鉨。
雪竹
97×45cm
款识:雪竹。辛丑立冬大雪,柏云写。
钤印:柏云之鉨、中铭书画。
山非山
“画山水用墨难于用笔,用水难于用墨,然最难在于心中有画。陈子庄说:中国绘画的传统并不在于绘画方法,而在精神。心中有画必须把精神化为意象,直抒心中之意,而不在于物理表象。”
“山非山。山水画三个层次,第一层画山是山;第二层画山非山;第三层画山还是山,关键不在于画而在于心。”
“画在书中,书从天降。书在法,法非法非非法,画在散,无好亦无坏。”“近日所画,常常不知何时所画,忘记了是怎么画出来,忘记了画好或是画坏,笔动之间与我的呼吸融为一体。”
——柏云(作者)
终南山冰峰
138×68cm
款识:忆写终南山冰峰崩石。癸卯春月。柏云。
钤印:柏云之鉨。
山非山(二)
68×34cm
款识:山非山水非水。忆北京云蒙峡谷,岁在癸卯初九,柏云写于罐罐草堂。
钤印:柏云之鉨、逸情云间。
画在书中
68×40cm
款识:山非山。画在书中书从天来,忆北京云蒙峡,柏云写。
钤印:柏云之鉨。
其他
收藏书画之余,他还收藏了百八十件宋元明清的民间瓷器罐罐,这些罐罐从器型开合和来自久远的时代气息上,无不带给他文化的熏陶感动。
他每天游走在罐罐之中,伏案之余乐趣无穷,所以他给自己有“罐罐草堂”的雅号。在普通而真实的生活细节里,将本真融入自己的笔墨,由此,去感受平静的审美、提纯生活的真谛,让一切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自然生发。中国画讲究的是意象,从实际生活中的形象,到心中的意象,再转化为笔端的形象。就这样,笔墨带着内心世界与对当下生活思考的精神,升华幻化成为画面。此时,画的题材、主题、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对人以及宇宙的思考、理解、感悟,还有困惑。
——陈荣(艺术评论人)
偷得半日闲
70×46cm
款识:偷得半日闲,癸卯夏月,柏云。
钤印:柏云之鉨、中铭书画、铲屎官。
仿齐白石笔意-福禄图
70×46cm
款识:癸卯夏,柏云。
钤印:柏云之鉨。
插枝的明代罐
74×39cm
款识:庚子,柏云画。
钤印:柏云之鉨。
艺术家介绍
柏云,本名陈钟。别署柏云、罐罐草堂、破锋堂。现居北京。1993年到北京学习美术,师从书法家贾润海先生、艺术家张润世先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书法拜崔学路先生为师。现为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五台山书画艺术研究院北京分院理事、全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高级书画鉴定师、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当代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特邀专家顾问。
展览信息
本次展览展出柏云近十年来的书法精品五十余件,题材大致分为“画书、写竹、山非山、其他”四类。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9日-2024年6月23日
展览地点: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五大名窑艺术馆(国家海洋博物馆3号门出口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