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江苏南京

发布时间:2024-07-01 15:56: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6月28日至7月1日,来自美国高校、企业的34位青年代表,跟随国际青年中国行的脚步走进江苏南京,感知古都历史文脉与赓续创新,以青年朝气和梦想传承中美友好,携手同行,走向联系更加紧密的、可持续的未来。此次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南京大学主办。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南京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南京,青年们走进中华门、南京城墙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物风神。在秦淮河畔,他们被瑰丽却不俗艳的秦淮灯彩所吸引,亲手将一片片荷花灯的花瓣巧妙地粘合在一起,也拼起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机杼声响,丝线交错。在南京云锦博物馆,青年们欣赏着精致的云锦作品,了解非遗云锦如何为现代中式生活锦上添花。以漆为媒、以扇为纸,水波荡漾间,漆扇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开盲盒般的体验让青年们发出阵阵赞叹。


美国檀香山市议员安德莉亚·图波拉说,这是她首次来华,真实的中国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中国人民的友好、善良和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友谊”一词来总结她在南京的感受,并感慨道:“友谊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它引领我们认识、了解和欣赏彼此。”


汲古润今,大城励新。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国际青年漫步雨中,走进民居院落与百姓热烈交谈,了解共享院落、共生院落改造对民生的改善,感知原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南京老城保护样板。


6月29日下午,国际青年们走进南京大学,与来自外国语学院、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的29名学生展开深入交流。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美国艾奥瓦大学老师艾米·查斯坦表示,教育交流合作可以让两国青年相知相近,“高校间可以持续深化交流合作,为促进美中友好作出贡献。”小组讨论中,青年们分享和讨论了各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的首要任务、深化国际合作的有效措施、未来中美两国应如何更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效应等话题。他们表示,中美气候合作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借鉴。


青年们还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活态遗产的概念内涵、科技赋能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等话题。美国马里兰州世纪高中毕业生邹瑞文分享了他对新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的思考。他认为,现代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实现非遗主动式传承创新。“新媒体技术可以激发中外民众对非遗的关注兴趣,让非遗在网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及。”他说。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刘云云表示,希望今后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中美青年展开对话、深入交流、增进友谊,传承中美友好,深化理解互信。


南京大学国际化工作处副处长胡捷鼓励青年们互留联系方式、多交朋友。她表示,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办学实力始终位居中国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前列,欢迎各国学生来南大学习、深造。


交流结束后,中外青年们共同体验中国非遗。“我想多用金色”“我的扇面颜色好像有点淡”“怎么转动扇子出来的花纹才好看?”以漆为媒、以扇为纸,将调制好的色漆轻轻滴入水中,随着扇子在水中缓缓搅动,水波荡漾间,扇面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这种开盲盒般的体验让青年们发出阵阵赞叹。


美国杨百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四学生哈利特·帕金森对本次南京行满怀期待。从小学习中文的她计划明年申请来华留学的研究生项目,而南京大学就是她的目标院校之一。“我很喜欢南京这座城市。这里风景特别好,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时尚感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她说。


“国际青年中国行”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框架下开展的机制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青年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共同成长。(傅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