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千年吉州窑,匠瓷遇青风 ——江科红瓷小分队吉州窑非遗之行

发布时间:2024-07-12 21:32: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唐浩哲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始建于晚唐,于元末时颓败,又在近年再度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江科红瓷小分队以青年新视角,于古窑中走访、探寻、记录,并通过实践传承吉州窑千年瓷韵奥秘。



吉州窑(刘馨艳 钱可欣 摄)


来古瓷韵,非凡匠心


吉州窑瓷,源于匠承。为探寻吉州窑非遗瓷器的创作过程技法,团队成员于7月5日上午前往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非遗文化学习及系列活动。


团队成员前往遗址公园(梁文运 摄)


团队成员同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罗军平所长一起,进入吉州窑陶瓷非遗传承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据罗所长介绍,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罗所长说。


吉州窑采取独特的龙窑柴烧工艺,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温度、湿度、土质等因素,烧制出来的器皿别具一格。


师傅修胚过程(钱可欣 摄)


罗所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师傅们捏塑、拉胚、修胚、上釉、绘图的过程。


“木叶盏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造型,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一片飘零的落叶,置于火与泥土锻造的茶盏之中,这已远非一般普通喝茶的工具。”罗军平所长详实地向团队成员介绍吉州窑陶瓷的特点,并为推动吉州窑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意见与建议。罗所长勉励团队成员,青年大学生应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罗所长勉励团队成员(郭迎 摄)


在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吉州窑的龙窑仍在投入使用中,古老的柴窑在此处也并不罕见,吉州窑仍保留着传统的窑烧技艺。为保护非遗,手工匠人灵巧地使用着各类工具,熟练地进行练泥、拉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等各项传统窑烧工序。“我们不止是手艺人,我们更要是‘守’艺人。”在队员与工匠们攀谈时,一位年轻的工匠如此说道。


工匠拉、修胚过程(刘馨艳 摄)


开掘历史,木叶流明


吉州窑瓷,发于传承。为进一步探寻吉州窑瓷器的历史渊源,团队成员于7月6日上午前往吉州窑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探寻千年传承的渊源与发展。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目前,吉州窑传承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在装饰技法上则又采用木叶、玳瑁、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堆塑和绞胎等,其中以木叶天目盏技法最为声名显赫。



吉州窑木叶天目盏(钱可欣 摄)


“吉州窑的烧瓷技法,以“自然”二字贯穿始终。”吉州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兔毫盏”为例,向团队成员讲述着吉州窑瓷器的“自然内蕴”。“每一个木叶盏都是独一无二的。烧制木叶盏时,每片叶子的卷曲状态都是无可操纵的,木叶盏的唯一性来源于这份匠心独运。”


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木叶盏(鄢一松 摄)


自然的生命力是吉州窑瓷的灵魂,是吉州窑百代传承的非遗匠人们以数十种制瓷技艺制作的古瓷文物所共同塑造的奇迹。


窑与时进,青春辟新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工匠精神意味着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传承。吉州窑的传承悠久绵长,离不开代代匠人们的砥砺传承。中国青年们为传承非遗文化,应本着包容并蓄的融合精神、放眼世界的认知精神、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建立贴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形态。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团队成员决定践行党的意志,用双手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实践与传承。



团队成员制作陶瓷作品(刘馨艳 摄)


大国风骨,青年同当


庄子曾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团队成员实地实践陶艺制作,在捏塑、拉胚、修胚、上釉、绘图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泥胚易破损,光是塑形便极其困难;拉胚、修胚则考验着意志力和观察力;上釉要求极致的专注力,需要一次成功,无法二次修改。种种艰难,让团队成员无一不感叹吉州窑匠人们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向团队成员介绍制瓷工序(钱可欣 摄)


非遗传承人在当代能获得他人的尊敬,正是他们长期不惧苦暗,坚持不懈地对自身擅长的领域怀揣赤子匠心的必然成果。他们是手工艺人的杰出代表,是秉承工匠精神、延续我国传统文脉的可敬者。贯古通今,与古为新,吉州窑陶瓷文化守正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


在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青年,要在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当主力军、做接续者。理论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未知,以青春之力,助力文化振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创新的基因,为传统文化涂上新潮、创新和青春的色彩,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旺盛生命力。(文/图 江科红瓷小分队)


团队成员在考古研究所合影(梁文运 摄)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