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筑乡同心”文明实践队13名志愿者来到寻乌县水源乡载下村、龙塘村两个文明实践示范站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实践,助力乡村之振兴。
期间,南理实践队通过走访退伍老兵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健康科普等“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服务基层,奉献社会;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宣讲、爱心支教等活动,宣传普及科技、卫生、文化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点燃科技强国梦,让科学知识深入广大群众的头脑和内心;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安全“童”行,防火防电防溺水。暑期来临,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儿童假期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假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南理实践队在载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防火防电防溺水暑期安全教育课程。
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动画视频,向孩子们生动展现了水火电的危险性。随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遇险时的自救互救知识及方法,并进行了心肺复苏和灭火器使用的现场演练,进一步筑牢学生暑期“安全墙”。
真情互动,共育未来。南理实践队一行来到水源乡“养育未来”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与养育师、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了“养育未来”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探讨关于0-3岁婴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并与现场小朋友一起玩耍,将属于大学生的精气神传递给每一位家长和宝宝,让大家共同感受这份快乐与成长。
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纷纷为“养育未来”公益项目点赞,他们表示,寻乌“养育未来”项目为广大农村家庭提供了家门口免费的婴幼儿照护和家庭养育指导服务,填补了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的空白,是惠民利民的好项目。我们青年志愿者也将继续努力,发起更多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趣味科学小实验,点亮炫彩科普梦。为丰富农村地区儿童课余文化生活,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近日,南理实践队利用废旧矿泉水瓶、水杯气球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小朋友们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
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每个实验的科学原理,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哇,好神奇啊!”“老师,我想试一下!”每一位小朋友都跃跃欲试,纷纷化身为小小实验家,积极地参与课堂实验,在沉浸式的实验操作中体会到无穷快乐及成就感。
强化防范意识,普及反诈知识。为增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其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近日,南理实践队以圩日赶集为契机开展反诈宣传活动。
在活动现场,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张贴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过往群众详细讲解非法集资和各类诈骗的常见手段及防范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村民剖析了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醒大家要警惕高额回报的诱惑,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致敬革命英雄,传承爱国精神。在水源乡驻村干部的陪同下,南理实践队走访慰问了龙塘村两位退伍老兵。志愿者们围坐在老兵身旁,认真聆听老人追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的爱国故事,并向他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据了解,其中一位老兵在参军前担任多年教师,退伍后继续坚守教育岗位,教书育人。他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志愿者,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他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把学习先进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牢记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奋斗的具体行动,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华章。
关爱留守儿童,筑牢成长防线。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暖心举措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南理实践队在龙塘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筑牢成长防线”系列探访活动,实践队员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探访留守儿童,送上小玩具,陪伴他们唠唠家常,给他们带去温暖与陪伴。
随后,组织全体留守儿童开展知识小课堂,为留守儿童普及知识、带去欢乐。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活动,更是心与心的交会与爱的交融,为留守儿童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践行环保理念,守护美丽家园。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南理实践队投身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活动中,志愿者们分工协作,认真清理河道两岸的垃圾和杂物,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在清理过程中,志愿者们还积极向进出的村民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和意义,持续宣传引导村民自觉清洁家园、维护环境卫生,共同营造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
通过此次活动,提升了水源地环境面貌,增强了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了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同时,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南昌理工学院实践队的到来,给乡村儿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色彩,给乡村群众的生活带去了更多的温暖。相信实践队员们会将这几天的学思践悟融入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理想中去,在不久的将来回到乡村,成为新时代的新乡贤。(文/图 陈红 廖翔 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