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会经济>媒体聚焦>

“三峡书怪”邓祥胜:醉心墨海 用心执笔不负年少轻狂

发布时间:2024-07-25 14:52: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余华 国武  |  责任编辑:唐浩哲

七月骄阳似火,走进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重庆市书协会员、万州区书协副主席邓祥胜的书法工作室,偌大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及笔墨纸砚印。环顾四周,一幅幅墨宝映入眼帘,徜徉其间,如同在珍珠翡翠中穿行,亦如身心浸润在书法的河流中,让人无不叹为观止,击掌叫绝。



自幼酷爱文艺 尤其痴迷书法艺术


邓祥胜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是从小养成的。1945年,邓祥胜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看他从小喜欢写、画,便塞给他几本字帖,备下笔墨,任他随时读看写画。从重庆戏校管弦班毕业后,邓祥胜作诗填词、书文作曲等更是信手拈来,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同时,也造就了他自我创作的个性。



“我对汉字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崇敬情结。”邓祥胜说,在一篇一字地细嚼慢咽古今大家的作品、字帖时,不光学习先贤用笔的尽情恣意、笔断意连,更从中感悟了他们的毅力与精神。


邓祥胜随身会带2本小书,分别为《草书笔法与符号》和《读书随记》,每当有空时,他都要拿出认真研读。在构思作品时,他会“依章据典”,画出“符号图”,揣摩斟酌后才动笔创作。


邓祥胜的勤练,又是一番别样的令人感动。他恪守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入睡,空闲时间都托付给了书法艺术。他把书法当作业余生活的“第一”和“唯一”,做到“手不离毛笔,眼不离草书,心不离翰墨,神不离构思”。他不只临摹书法大家的作品,还悉心研究高山大川、名刹古院的碑文、题刻、摩岩、楹联、石刻等,从中汲取“养分”。


随时随地创作 感悟艺术需要“着魔”


记得有一年夏天,邓祥胜只身来到灵隐寺,被硕大的草书“佛”字吸引。天气太热,纸张用完,他便一撇一竖,一横一弯,在自己的肚皮上一写就是一个多小时。


不久后,邓祥胜来到神往已久的焦山兰亭,亲眼目睹了中华瑰宝《兰亭序》。他着魔一般,远观近看,反复思忖,旁若无人地沉浸在优雅的艺术环境之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邓祥胜跑遍了中国的多数名山大川,虔诚地拜会大师们远逝的英灵,近距离触摸大师圣贤的碑林、碣石、古帖、简牍,匾额、楹联……“恨笔记本太薄,恨时间太不够用,恨自己记不住那么多书法瑰宝。”邓祥胜说,要有所贡献,才能收获快乐。


书法永无止境 “朝圣之旅”远未止步


邓祥胜常说,汉字不只是母语,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汉字的艺术结晶即是书法。


在他看来,在草书这座巍巍丰碑面前,自己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石。不知多少次,他独坐书室中与自已对话,用挑剔的目光审视过去的作品。“过去总以为自己很伟大,每件作品都是上品、精品。看了先辈和大师们的作品后,我常自愧不如。”



从职业生涯来看,邓祥胜是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30年来专心致志、义无反顾地行进在艰涩、深奥而又枯燥的草书之路上,每年光是宣纸都要耗费几十梱,创作的草书作品无计其数。多年下来,他在《中国收藏杂志》《书法报》《三峡都市报》《重庆电视报》《重庆法治报》等多家报刊和专集均发表了书法作品,堪称中国民间实力派书法家之一。(文/图 余华 国武)

 
分享到:
0